共產黨雖然每天唱《義勇軍進行曲》,但幾十年來只提倡「勇」,不提倡「義」;以致不講道義成為風氣,最典型的事是從未受到政治運動迫害、獲得毛澤東大量恩德的毛私人醫生李志綏跑到美國後寫書出賣毛,一五一十,加油加醬,甚至將毛屙尿的私隱也寫出來,以此換取百萬美金版稅。
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出席浙江富陽市《三國演義研討會》期間,也認真研究起《三國演義》來。內地學者對此小說的主題有多種說法,包括歌頌理想英雄說、讚美智慧說、天下歸一說、追慕聖君賢相魚水相歡說、宣揚用兵之道說、人才說等等,不一而足。在會上我發言:「談到《三國演義》主題,一言以蔽之,就是那個『義』字,『演義』演的就是『義』,也就是關公的『義』,也就是『桃園三結義』的『義』。」
「義」在《三國演義》中,儘管其實際內涵相當複雜,既包括兄弟之義、朋友之義,也包括君臣之義,但概而言之,是指人與人之間的道德準則。在羅貫中看來,君主之「義」在於愛民,臣下之「義」在於忠君,朋友之「義」在於一諾千金,知恩必報,兄弟之「義」在於生死與共,而見利忘義最為人們不齒。劉關張三人之義之所以受到崇尚,是因為他們的「義」是所有這些「義」的集中表現,用關羽掛印封金前對張遼說的話來說是:「我與玄德,是朋友而兄弟,兄弟而又君臣也。」「義」,就是《三國演義》的思想精髓和靈魂。
關公,在三國眾多人物中,影響之大,遠遠超過劉備、諸葛亮、曹操……關帝廟不僅遍及全中國,而且矗立海外。「文革」中提倡甚麼「大義滅親」,只要「滅親」,就無「大義」可言,連「小義」都說不上。「五四」運動「打倒孔家店」,「文革」中「批判孔子」,都是「滅親」,中華民族道德倫理也就滅得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