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署揭露平等機會委員會亂花錢的一盤「混帳」,十多位成員到北京訪問,主席住甚麼大使套房,委員也住行政套房,共花了十六萬多元。聽下去,很駭人。
平機會何時變質了?當年,平等機會委員會曾站在道德高地,公然挑戰教統局的中一計分機制。平機會的存在,原是保障弱勢社群,但實際上卻不是這麼一回事。平機會以法定組織運作,本應是行之有效、具透明度的公營機構模式,為何會發生令人遺憾的事件?
這是先天性結構問題,政策局責無旁貸,結構問題源起是角色衝突。貿發局的主席和行政總裁分別是蘇澤光和林天福,是兩個人;機場管理局的主席和行政總裁分別是張建東和許漢忠,也是兩個人;但平機會的主席是鄧爾邦,行政總裁也是鄧爾邦,是一個人。
這是管治架構的大漏洞。一般公營機構主席是非執行角色,不受薪,由政府委任「德高望重」的社會人士出任;行政總裁則是公開招聘,由主席和董事會監督行政總裁及其團隊,發揮制衡作用。
因此,當委員會失去制衡作用,機構缺乏內部監管,亂花錢的問題就來了,事件可能只是冰山一角。今次審計署的調查圍繞「開公數」:究竟外訪有否上限?坐飛機是商務客位還是經濟艙?晚宴款待每人上限是多少?其實都簡單不過,只要內部指引清晰,絕不會出亂子。
平機會出事,受薪的主席似乎有誠信問題,必須承擔最大責任,但由政府委任的成員也要反思,委員雖然是大義工,但也要積極參與,確保有效監察。有平機會委員在電台節目說,看到了主席的公數開支可能有問題,於是通知審計署,請署方作出調查。然而,她既是委員,為何不能透過內部程序要求委員會正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