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重點
【本報訊】港府經常自誇要與廣東省合作恢復藍天,最新的粵港珠三角區域空氣監控網絡報告顯示,區內整體空氣質素去年稍有改善,全年超標日數降至不足三成,但本港三大監測地區的指標卻未能跟隨外圍轉好,全面趨向僅僅合格水平,當中荃灣及東涌超標日數更較前年增加一至兩個百分點。有環保團體質疑,空氣污染減少只是金融海嘯下內地工廠減少投產的短暫現象。
粵港昨公布去年珠三角空氣監控結果,以一級屬最佳質素計算,區域錄級三至五的超標等級日數,由前年的三成四減至今年的兩成九,受污染範圍及污染物濃度均有改善。內地各站錄得最佳等級一的日數普遍增加;相反,本港三個監測站包括荃灣、塔門及東涌卻退步跌落剛合格水平,其中東涌等級一的日數比例較前年減四個百分點,而錄得等級四的比例則增兩個百分點。
臭氧濃度增半成
從污染物濃度比較,本港懸浮粒子、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均較前年減少約半成,惟臭氧濃度則增加半成。其中荃灣及東涌二氧化氮超標日數,分別由去年的十日增至十四日,以及四日增至九日。
對於空氣質素改善可能與經濟因素有關,港府消息指,二氧化硫產生粒子停留空氣中較長時間,低二氧化硫量亦改善懸浮粒子。
本港去年第四季與今年首季的二氧化硫量的確有三成跌幅,但當局認為與經濟無關,反而是內地落實電廠脫硫及本港強制使用低硫量柴油所致。消息又將本港路邊質素差歸咎於個別日子氣象,及未擺脫車多樓高問題,長遠要研究引入歐盟V期車輛及開設低排放區。
地球之友環境事務主任黃俊賢認為,經濟不景是其中一項減排因素,但認為荃灣區二氧化氮超標嚴重,更凸顯是車輛氾濫問題,當局亦一直欠缺對付路邊空氣污染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