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旁觀:漁人碼頭夭折

香港仔漁人碼頭的倡議,要追溯至一九九八年。那一年,政府有着「百廢待興」的沉重使命感,面對金融風暴,又正值回歸後首個整年,大家都期待政府「做啲嘢」,為新的香港規劃新的一步。於是,當年的董特首與他的智囊絞盡腦汁提出許多新意念,包括迪士尼樂園、西九文化區、數碼港,還有一系列旅遊基建,例如東涌吊車,美化山頂和赤柱,以及香港仔漁人碼頭計劃。

這些新意念有個共通點,就是相信公私營合作能解決政府資源的不足,數碼港、迪士尼都是走這條路。若不是三年前被推倒重來,西九本也是由發展商出資、政府出地的公私營合作方案。

十一年後的今天,迪士尼的營運差強人意,其傲慢和擺出「域外法團」的姿態,更讓我們看不過眼。數碼港的成效怎樣?西九仍在「紙上談兵」的規劃階段。而漁人碼頭就正式宣布夭折。本來是十億元的大計,如今全面縮水,只由政府斥資一億多元為香港仔海濱進行美化工程。立法會和區議會都批評政府,認為「既然說了十年」,就必須堅持發展漁人碼頭。我卻認為這是非常明智的決定。

上周末,英美文化專家來分享經驗時,其中一位語重心長說,世界變得很快,請大家不要介意改變,若三年後的西九內容與今天的構思一模一樣,一成不變,那就是當中出了問題,大家要視之為警號,反思及與時並進。即是說,如發現計劃內容有部分已行不通,就不如煞車改道,不要因為懼怕社會的批評而勉強向前行。專家的提醒,如雷灌耳。

漁人碼頭,說穿了不過是另一堆購物和餐飲設施,香港仔早已不是漁村,沒有漁村風情,又怎來漁人碼頭?我們也不用自欺欺人。沒有遊客愛在從來不屬於香港仔的手信街購物和吃海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