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政府向市民派錢,永久居民獲派現金六千元及五百元醫療券,非永久居民也獲派現金三千六百元,澳門當局慷慨解囊,澳門市民不亦樂乎。反觀香港政府沒有派錢、沒有發放消費券,只有向七十歲以上長者派發二百五十元醫療券,和向低收入打工仔的強積金戶口注資六千元。港府認為派錢成效不大,縱使市民有錢在手也不一定消費,而政府財政會否因派錢而備受壓力亦成因素。
事實上,派錢的效用是以刺激消費為次,回復市民信心為本。金融海嘯令社會百業蕭條,市民不願胡亂消費,始終香港大部分消費者缺的不是錢,而是信心。政府派錢,顯示政府也有「花錢」的決心,雖然不一定可以振興消費,但可以讓市民心裏更踏實一點,還有一點安全感,亦可凸顯政府對市民的關懷,更可為政府提高一點民望。所以,派錢是一種政治決心的表現,單單以經濟及財政盈餘為考慮,只會忽略了派錢的意義。
不派錢,就應該提出更具體的振興經濟方案及時間表。本欄不斷重申,只有透過加快基建及樓宇工程進度,才是刺激經濟的最有效方法。因為基建及樓宇工程的起動不僅帶動本地建造業,其周邊產業亦可受惠:當工程開展,本地勞動力需求自然增加,加上需要招聘保安人員駐場,四周的餐廳食肆生意自然會有所改善;基建及樓宇工程落成在即,當然需要賣廣告做宣傳,這就會用到市場營銷及廣告從業員的服務;而樓宇交收時,樓契、釐印等手續亦需要有關法律及會計的專業知識。
單獨一個工程已經達到帶動其他產業的效果,如果當局的十大基建能夠盡快落實執行,又豈懼百業蕭條捲土重來?要是當局肯下定政治決心,政策從市民出發,又豈會擔心民望不斷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