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旁觀:把西九設計成舊區

西九論壇邀請來港的文化專家對西九文化區發展的提醒,還包括以下核心一點:西九不但是文化消費區,也是文化創造和生產區。

這句話的背後,與政府一向發展文化區的概念,是南轅北轍的矛盾。政府理解的文化區,其實只是「文化消費區」。未來政府會投資二百億元在文化基建,當音樂廳、博物館和十五個演藝場地都建成後,大家就可以到西九消費,看話劇聽音樂逛博物館,這就是政府心目中的「提升市民的文化生活」。當文化消費是主角,在西九也少不了商場、食肆、酒店和其他娛樂活動,務求大家「一場來到」,可以在西九逗留一整天。

負責倫敦泰蒂現代博物館和維多利亞亞爾拔博物館的兩位總監不約而同表示,不是的,文化區不能只具觀賞性,更需要創造性,藝術家的工作室、藝團的排練室和促進創作的各種配套「生產」空間,也需要在文化區存在。倫敦南肯辛頓博物館區的一大弱勢,就是不夠人氣。當年的規劃只把博物館聚在一起,但策展人和藝術家等卻很難在附近出沒和工作,因為附近的樓價租金太貴,不是他們可以負擔得來。

專家建議的背後,是一個西九文化區的新概念,最重要的改變,是西九未來的房地產。我相信政府的本來想法,是建中產熱愛的「洞穴式」豪裝屋苑,年輕中產與社區關係薄弱,出入範圍局限於屋苑商場,喜歡在外面吃晚飯,然後回到其洞穴看DVD。

按專家的說法,西九就不可能獨沽一味建「中產洞穴」樓盤,西九更應像個舊區,有着橫街窄巷和有機發展而成的奇怪公共空間,有着藝術家願意聚集的氛圍。可是,西九的營運模式是「地產補貼文化」,把西九設計成舊區,地產元素減少,西九的持續發展,就需要從頭再計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