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未來三年將投放八千五百億元人民幣進行醫療改革,若十三億人口均分,每人每年只得二百二十元左右,作用不大,故須制訂先後緩急,重點投放資源。
鄉村醫療發展遠遠滯後於城市,一直以來是百姓怨憤所在和社會不安誘因,且隨着現代醫療愈來愈昂貴,相對城市人而言,低收入農民看病更貴、更難,故急需改革。
內地推動合作制,由個人、工作單位及政府三方面為醫療社會保險供款。農民工資低,以工資固定百分比供款數額也低,若單位及政府只作等額供款,三方面加起來籌措的資源極之有限,故農村醫療保障遠遜城市,例如不包門診醫藥費、住院索償上限低等,沒有單位供款的農民個體戶可能須承擔更多。
農民到城市工作,患病便須在城市就醫,但他們的收入比城市人低,若以工資固定百分比作醫療供款,由僱主作等額配對,供款肯定比城市人平均為低;若要求他們和僱主按城市人的數額供款,則非他們能力所能承擔。兩者之間的差額由誰支付,便是這次醫療改革必須重點解決的問題,結果最大可能是經一番角力後,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各自承擔部分。
然而,這只是惠及那些到城市工作農民的醫療保障,農村本身的醫療滯後亦急需改善。因此,投放資源提升農村醫療硬件,例如醫院、診所建設,以及軟件如增聘人手、加強培訓,應佔八千五百億元的最大部分。為了鼓勵醫生下鄉,國務院更計劃強制醫生到農村服務一年,作為升職先決條件,同時為願意畢業後到農村診所工作三年的醫學生提供學費津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