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癌鬥士:最緊要開心

【本報訊】「人生無常,你計算好三十五歲有層樓、有架車,之後有個老婆、有個仔,點知發現有大腸癌,差啲連命都無!原來命運不在我手!」葉志堅壯年時發現患大腸癌第三期,人生計劃迅即被打亂,轉工、放棄拍拖數年的女友,接受一年化療,大小便靠外袋承載。至今獨身的他,當上病人組織香港造口人協會的主席,每天勸喻病友不要自卑,「外袋就好似眼鏡、假牙,無咩好忌諱!最緊要開心!」

五十五歲的葉志堅廿年前發現患癌,病後不能做粗重工作,從機械工轉職的士司機,亦不願「累人」,選擇離開女友。他接受化療後,癌病沒有復發,但需靠外袋排便。他說,使用「造口」不應感到自卑,更自嘲「唔會阻住人去廁所添!」

早發現九成存活率

六十六歲的陳錦滔是另一名抗癌鬥士,兩年前大便不順,求診後確實患大腸癌早期及腎癌早期。幸好發現早,割取腫瘤後癌細胞沒擴散,但手術時留下的臨時造口仍未愈合,需靠外袋排便。他說,「翻風落雨」時造口會痛,亦擔心發炎,但對自己成功抗癌感自豪,「無造口我就無咗條命,依家仲可以攀石、浸溫泉!」

外科專科醫生朱建華稱,大腸癌已成為本港第二號癌症殺手,預計五年內將超越肺癌成第一位,每年約有四千新症。但他強調,大腸癌絕非不治之症,大腸從病變至形成惡性腫瘤,長達十年時間,及早發現,存活率高達九成。但他指出,過半數患者在第三期以後才發現,令存活率減至四成以下。早期病徵包括大便習慣改變,如次數頻密或減少,有家族病歷人士亦要留意,因風險將高兩至三倍。他呼籲,五十歲或以上人士,每隔五年接受一次結腸鏡檢查,及早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