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津液,看似簡單卻並不簡單。既是醫學,又是武功,也是藝術,更是養生的最高境界——自然。傳統中醫認為,任脈沿腹部,任一身之陰;督脈循背部,督一身的陽。通過藥物、針灸、氣功的理療,只要把任督二脈打通,陰陽調和,傷病就可以治愈了。任督二脈在口腔有一個交滙點,這就是舌頭與上齶,兩者溝通得當,就等於搭通了健康的天地線,中醫學有個名堂叫做「搭天橋」,俗稱「搭鵲橋」。
不論是道家或佛家的打坐,都要求「舌牴上齶」,調慢呼吸,怡然入靜,不知不覺,津液分泌就逐漸增加,這時,任其自然,這是「活水源頭」(請注意活字由舌水組合而成),當津液充盈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徐徐下咽,讓津液去滋潤五臟六腑,達到養生目的了。
中國的書畫家普遍都享高壽,活到90歲以上或超過100歲是常見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寫字、繪畫的時候,聚精會神,人物兩忘,心平氣和,在不知不覺間「吞口水養命」。
「舌牴上齶」雖然不簡單,但其實也很簡單,與其刻意去練,倒不如順其自然,把舌頭平放在口中,舌尖輕輕的接觸下齒內齦,口自然合攏,舌頭就接觸到上齶了。千萬不要強求,太嚴格,就會僵硬,連正常呼吸也受影響,如何養生?自然就好,看看初生嬰兒吧,無憂無愁,舌頭平放在口內,經常津液充足,要穿「口水肩」了。
方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