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公屋設計探討社會變遷

住屋與巿民息息相關,本港有接近一半的人口,居住於各式各樣的政府資助公營房屋,而公屋也是不少人的集體回憶。不同年代的公屋,正是不同年代的社會、政治、經濟、市民對生活追求等方面的寫照。有機構推出「公屋設計面面觀」課程,除探討本港的公共屋邨發展、安排實地考察不同年代興建的本港公共屋邨外,還介紹戰後世界各地的公共房屋發展,讓學員理解到公屋設計背後的社會意義,不失為短期進修的趣味選擇。

住所貢獻重大

一直以來,公屋為低收入家庭解決住屋問題。本港的公共房屋計劃始於1950年代,石硤尾寮屋區1953年發生大火,1954年政府決定在石硤尾興建首個徙置屋邨,以安頓災民。同年亦成立半獨立的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為中下收入家庭提供廉租屋。1961年政府正式推出「廉租屋計劃」,提供較徙置屋邨質量為佳的租住房屋。1965年公共屋邨住戶人口高達100萬人。1971年落成的華富邨,成為首個規劃成自足社區的公共屋邨。

有了公屋,人們可以安居樂業,亦造就60、70年代的經濟起飛。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推出課程「公屋設計面面觀」,適合18歲或以上人士報讀,讓學員學習從世界宏觀看公屋的發展,並深入了解本港自開埠以來經歷的房屋發展。該校人文及法律學院高級課程主任楊紫萼說:「公共屋邨可說是關於居住、環境等方面的歷史。去年10月首次推出課程,吸引了不少於房署工作的人士報讀,他們希望對工作有更全面的認知。」

探討各地特色

課程合共8堂,其中6堂為面授課堂,探討課題包括「香港開埠以來的房屋問題和政府嘗試的解決方案」、「香港公共房屋的緣起及其設計的演變與社會發展的關係」、「最新的公共房屋設計和在社會、環保及經濟方面的可持續發展」等。公屋並非本港獨有特色,公共房屋在其他地方(如英國、新加坡、中國、日本、韓國、澳門等)亦扮演一定的角色,課程亦設有相關課題,讓學員擴闊國際視野。

課程導師衞翠芷博士表示,公屋是值得香港人驕傲的。「香港的公屋並非不值一提,因為它在國際層面佔有一定的地位。政府作為大業主,是世界較少的例子。曾向外國人介紹本港公營房屋系統,他們都好奇怎樣做到公平分配的機制。帶他們參觀一些50年前興建的公屋,由於管理有道,他們都不相信樓齡已逾半個世紀。因為換轉在其他地方,這類樓齡可能已變成貧民窟。」

安排實地考察

提到興建公共屋邨的重任,大家不期然想到香港房屋委員會及香港房屋協會這兩個主要組織。過往亦有其他組織參與其中,如由香港模範屋宇會興建的模範邨、由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興建的大坑西邨等,各具不同特色。隨着年代變遷,公屋設計亦有所不同,如早期的雙塔式樓宇(兩座樓宇相連而成,分高低座)。學員可透過2堂的實地考察,近距離參觀不同公共屋邨,加深了解箇中特色,而活動每次需4小時。

衞博士表示,實地考察是建築課程的重要元素,有助學員感受空間感、建築特色等。「此課程不但講解公屋發展,亦分析公屋設計與社會發展的息息相關。人們常說公屋鄰舍關係今非昔比,如果把舊設計搬出來,可否營造良好的鄰舍關係?我覺得未必可以。因為一個公屋的設計並不是天馬行空,也不是無中生有的,需要配合社會需要。透過課程,學員會明白到不同年代公屋設計與社會之間的關係。」

課程資料

課程名稱:公屋設計面面觀

舉辦機構: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

適合對象:18歲或以上人士

開課日期:9月13日

截止報名:9月3日

課程費用:$2,030(修業期6個星期)

查詢電話:3762 6262

撰文:黎雅麗

部分攝影:陳世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