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園境作品首獲政府採納

近年世界各地都受到極端氣候的影響,春去夏來,不知今個夏季香港將受到多少個颱風吹襲?暴雨期間,會否引致嚴重的水浸問題?早前兩位修讀園境建築(榮譽)文學士課程的學生,搖身一變為「城市抗疫大使」,參與相關政府部門的「通過設計提升宜居性」計劃。學生所設計的項目「雨水花園」,利用植物及不同物料紓緩水浸問題。設計更被當局採納,成為首個獲政府部門採納的大專院校學生園境作品。

加強氣候防禦力

天氣不似預期,受全球暖化所引致的極端氣候影響,不少國家和城市如柏林、新加坡等,均推廣主張「海綿城市」的發展理念,利用自然生態建構水敏感設計,減少灌用水及紓緩雨季時排水系統的負荷,加強城市對極端天氣的抵禦能力。至於香港,去年5度懸掛八號颱風信號,多個地區出現嚴重的水浸問題,對社會造成一定的破壞,本港如何擺脫澤國的命運呢?

早前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THEi)園境建築(榮譽)文學士學生參與發展局轄下綠化、園境及樹木管理組,所推動的「通過設計提升宜居性」計劃,構思全港首個「雨水花園」,利用植物及不同物料,在大雨時將雨水儲起的同時,亦引導至地底排走。其設計已為發展局所採納,並將與相關政府部門研究進一步落實的可能性,成為首個獲政府部門採納的大專院校學生園境作品。

花園結構分三層

作品選址何文田公主道及衞理道交界的一個花園。該處現時採用一般園境設計,每逢大雨,雨水便向四方八面流走,無助防洪。今次學生設計的「雨水花園」,則參考天水圍濕地公園的排水設計,將地下挖深,並分成三層:上層為黏度較高的濕地淤泥,用以沉澱大量的雜質;中層以沙粒分隔污染物;下層則鋪設石塊,可減慢暴雨期間的水流,減低渠道的負荷。同時利用耐淹且具吸水能力的植物,如大葉榕、燈心草、驅蚊草等,希望在雨季期間,先吸去部分雨水,餘下雨水則引導至地下流走,從而紓緩水浸的影響。

香港是一個高度密集的城市,發展空間相當有限,今次學生設計的項目體驗人類與環境之間的共融,並可提升城市應對極端天氣的抗疫能力。發展局綠化、園境及樹木管理組主管葛文琪大讚學生的設計,期待日後有更多與學界合作的機會。

地下結構挑戰大

該處地底布滿渠道、電線和寬頻線等,要將之變成「雨水花園」,期間所遇挑戰之複雜程度,可想而知。學生張曉婷說:「最大的挑戰是需要顧及現行猶如蜘蛛網般的地下結構,挖地的深度要配合相關要求和仔細計算。之前要做足功課,搜集泥土和建築工程的資料。」學生溫芷欣補充:「選擇栽種的植物需能抵抗乾旱的天氣,亦需耐淹。研究過本港各類植物的特性,並與有關政府部門商討後,最後選擇多種合適植物。」

本港持牌園境師數目不多,如年輕人有意投身行業,THEi環境及設計學院環境學系助理教授陳元敬建議:「有關園境建築的本科課程,內容涉及文科及理科等不同範疇。課程適合對周邊環境較有觸覺的年輕人修讀。完成本科課程後,畢業生多數從事設計公司、工程公司、發展商、與城市規劃設計有關的NGO等。大部分畢業生考慮繼續進修相關碩士課程,以便考取專業資格。」

撰文:黎雅麗

攝影:張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