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界五行:蘿蔔解藥 如何理解

白蘿蔔「解中藥」,這個講法,已有數以千年的歷史,古時御醫如此說,我們的阿媽的阿媽的阿媽,一代傳一代都這樣說,於是,這個講法似乎被奉為聖旨,沒有人敢挑戰。即使有人(包括醫生、科學家)對這種講法存疑,但也抱着「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態,姑且信從,因為不吃蘿蔔並不會產生麻煩,但如果服食中藥,同時又食蘿蔔,萬一出現麻煩,那就犯了「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的錯誤。

不過,翻查中醫藥學歷史文獻,在元朝、明朝、清朝都有醫生客觀分析了蘿蔔與中藥「相沖」的說法,認為不能一概而論,蘿蔔有「下氣」、「導下」作用,如果同時服食補中益氣的中藥,例如:人參、黨參、太子參、花旗參、北芪、當歸、黃精、首烏……等等,蘿蔔可能會引導它們較快排出體外,因而降低這些補氣藥被吸收的機會,減少藥力;另一方面,食了瀉下的中藥,本身已通便利尿,如果同時食蘿蔔,有可能會增加有關中藥的瀉下作用,體質較弱的病人,未必承受得了。

省港澳人,大都喜歡在秋冬季節,以補中益氣的藥材煲湯,為免提心吊膽,所以,還是聽阿媽話,同日就不吃蘿蔔。不過,這又帶出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去韓國旅遊,同一餐飯既有高麗參煲雞,又有蘿蔔泡菜,但遊客食了,卻從沒發生任何問題,這又是給現代科學家研究的課題。

方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