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網絡世界的資訊豐富得令人應接不暇,但在許多人心目中,實體書的魅力猶在,因此即使有部分上樓書店不敵租金飆升而結業,但市面上仍可找到一些願為推廣閱讀文化而作出投資的惜書人。好像以下介紹的3間書店,分別寄居於農莊、街市與旅館,背後故事各自各精彩,唯一共通點是書店的主人們都是愛書之人,希望藉着自家平台令書香四散,感動人心。
大自然的氛圍,總可教人放慢腳步,把心靜下來,專注於眼前的事物。一對工作了30多年的社工夫婦Ringo與Teresa,退休後回歸初心,在錦田大江埔村的一塊農地上打造了「比比書屋」,希望藉此聚集一班書友,在寧靜的環境下閱讀、聊天、歎咖啡。「雖然社工的工作算是多變化,但日子久了,難免會覺得生活很重複。自從退休後,一直想做些喜歡的事,朋友知道我有意在農莊成立書屋,便建議我把這片土地翻新,終成就了『比比』的誕生。除了建築物外,書屋內有不少家具都是我們親手打造的!」Ringo坦言,成立書屋是出於對書本的一份尊重,因為每本書的出現都是作者花上心機、時間而寫成,背後的一份專注,實在值得大家重視與細味。
至於書屋推介的讀物都是圍繞「生活」這一課題,有的涉及盆栽種植、咖啡研究等消閒情趣,有的關於自我認識、人生規劃、死亡教育等,旨在療愈心靈;夫婦二人更會舉行一些相關主題的講座或工作坊,深化大家的閱讀體驗。順帶一提,書屋連着一片耕地,書友可以一嘗農耕樂,甚至可以書換菜呢!「也許是工作的緣故,我們看到的社會問題較多,港人追求快捷、進步,相處間不懂欣賞對方的長處,只往問題看,很值得反思,畢竟每個人都有可愛的地方!正如在書屋聚集的朋友,都是各有長處的,可能是種植、插花、整蛋糕等等,透過互相分享,我們可以學習欣賞自己及別人的生活,這也是我們希望推廣的『慢活』—慢慢欣賞生活。」
如果街市是一個買賣日常所需物品的地方,那麼街市書店的出現也是理所當然吧!
在大埔某街市內有一間「解憂舊書店」,擠滿了密密麻麻的二手書,女主人Phyllis總是忙着整理。「當初成立書店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喜歡看書,別人的興趣可能是游泳、打波,而我自從看懂文字以後,即愛上閱讀,兒時可能較愛讀圖書、小說,現在則偏好文學類著作。在書本裏,我們可獲取多方面的資訊、知識,作者們的不同想法,甚至有助刺激個人思維。」Phyllis續指,店名靈感來自日本作家東野圭吾的長篇懸疑小說《解憂雜貨店》,故事圍繞着一個為人解決煩惱的地方,她希望書店也能夠為參觀者提供療愈、調和心情的作用。
問到選址街市的原因,Phyllis坦言,當初純粹基於租金考慮,因明知書店不是一門賺錢的生意,索性選擇租金較易負擔的地方,但日子久了,漸漸察覺到街市是一個充滿人情味的地方。「書店開業至今已一年多,初時大部分二手書來自我本人,或是從坊間選購得來,但後來前來贈書的街坊愈來愈多,現在我也無法估計店內的藏書量。其實大埔真是一個社區情懷濃烈的地方,除了送書,有些街坊會送來食物,有時是生果,有時是自製麵包……好像怕我會餓壞肚子似的,哈哈!這一點讓我知道與客人間的關係並非單純的一買一賣咁簡單,感覺很窩心。」Phyllis還表示,開業以來的種種經歷,令她更愛自己的書店,每天都想念它,希望時刻陪着它,像是一種談戀愛的關係。
旅館是遊客停駐休息的場所,也是外來人認識身處城市的一個重要渠道。位於佐敦的Hotel Stage,跟獨立出版社mccm合作,在酒店地庫設立一間小型書店,希望旅客可在舒適雅致的閱讀空間內,加深對這個城市的了解。Hotel Stage的品牌策略師Alen Chen是愛書之人,每次到外地旅遊,必定會抽時間逛書店,更認定書店能反映城市的深度,所以決定在酒店開設書店。「我希望酒店能夠給予客人一種家的感覺,而在這個『家』,書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因為只有透過書籍,客人才可以與城市有深入的對談,達到雙向的交流。」
談及書店的育成,mccm創辦人Mary亦是關鍵人物,她在一次偶然的機會,看到Hotel Stage放置了多本mccm出版的書籍,隨即主動聯絡Alen,商談合作的可能性。「看書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沒有甚麼特別,所以書店應該是很普遍的,它反映着當地人的喜好和文化。放眼海外,很多城市都是書店林立,奈何香港的土地太矜貴了,一區有數間書店已經很難得,感激與Alen的合作,實現了這個鬧市中的閱讀空間。」現時書店多是擺放對生活有啟發的書籍,如美術、攝影、設計、種植、香港歷史等等,城市人不妨前來發掘生活的情趣。
撰文:余彩瑜
攝影:張群生、張錦昌、郭凱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