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手語翻譯手套造福聾啞人士

世界上有各種語言的翻譯書、字典,幫助我們與其他國家的人溝通,而聾啞人士就只能靠手語表達想法。若然遇上不會手語的健全人士,又有誰能幫他們翻譯呢?一班高中生發揮智慧,發明出一部手語翻譯手套,不但贏得「2017香港學生科學比賽」高中組的冠軍,更造福社會。

手語翻譯 打破溝通障礙

早前由香港青年協會、教育局及香港科學館合辦的「2017香港學生科學比賽」,吸引了超過900位來自83間中學的學生參與,而來自基督教宣道會宣基中學的伍澤林、鍾浩輝與陳嘉龍同學,憑着「手語翻譯手套」勇奪高中組發明品冠軍。創作背後源於一件趣事,陳同學說︰「有一次副校長向鍾同學伸手,想向他要一支筆,然而鍾同學誤以為副校長示意握手,於是伸出手……這搞笑的事情啟發了我們,其實除了說話,手語同樣可以表達意思,惟現時社會卻缺乏一套手語翻譯的工具。」意想不到是,幾位同學自幼對手語略有認識,鍾同學更表示小學時期學過手語歌,明白聾啞人士在溝通上的困難︰「世界各地的手語並不相同,一種手勢可以有幾十種解讀。我們希望各國的手語使用者,透過我們發明的應用程式,能夠『暢所欲言』,打破他們與社會的隔膜。」

調整手掌 減低翻譯誤差

同學們親自示範「手語翻譯手套」的用法︰「首先戴上已經連接好應用程式的手套,然後做出手語,通過掃描手部動作,數據會傳送至智能手機,翻譯意思隨即以語音播放及文字顯示於手機屏幕上。」在研究的過程中,同學遭受過不少挫敗,尤其是翻譯經常有誤差或無法顯示的情況。鍾同學解釋︰「一個手語單詞可以有不同的做法,例如我向前指是解『你』,向側指又是解『你』,所以一個詞要輸入大量數據,記錄不同的手指彎曲程度。然而,每個人的手掌大小、手指長短、手形都不一樣,因此彎曲感應器所收集的數據常常會有出入。」為了統一使用者的數據,同學想到可以將手指的屈曲程度劃分為4個級別,使用者在翻譯前先按「調整」鍵,便可應用數據,從而減低失誤率。

遠赴美國 出戰國際競賽

幾位科學精英不但勇奪香港科學比賽的冠軍,今個月初更代表香港遠赴美國參加「國際可持續發展項目奧林匹克競賽」(I-SWEEEP),他們特別為此改良「手語翻譯手套」。伍同學表示︰「我們現時的數據庫暫有20至40個單字左右,未來為了更方便使用者溝通,會輸入更多單詞的數據,希望真正做到手語無障礙溝通。語言方面,除了現時的英語亦想加入法文或其他語言版本,長遠而言,它們不只限於與本地人說話,也可與外國人溝通。」憑着他們的創新科研成果,作品已經在美國勇奪「工程」組別的銅獎,揚威海外。

撰文︰馬珮嵐

攝影︰張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