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區發展旅遊業,不但可吸引旅客,亦可增加市民康樂休憩的空間。目前十八區各有旅遊資源,有的已形成氣候,頗受遊客歡迎,如昂坪、赤柱、山頂、黃大仙祠、中環荷李活道、長洲等;有的發展條件已經具備,但設施配套和推廣宣傳有待提升,如東平洲、西貢地質公園、鯉魚門、深井、深水埗、大埔林村、啟德郵輪碼頭等。
不少地區希望通過發展特色旅遊,帶動就業,活躍經濟,但又擔心客量失控滋擾居民、影響保育。如長洲太平清醮活動受本地和海外遊客歡迎,每到佛誕日,大量遊客湧入長洲,有利島內經濟,但又引起部分居民生活上不便。因此,政府在發掘地區的旅遊資源時,要充分諮詢區議會和地區各持份者意見,在保障當區居民生活不受影響下,發展旅遊業帶動地區經濟。
當局可以通過調查,分輕重緩急主動與地區持份者合作,認真評估各區的旅遊特色、交通條件、保育能力、影響居民的程度,再根據各區特點,分階段制訂當區旅遊發展計劃,適當予以支援及投放資金,切實做到在充分了解各區實質需要的前提下,發展地區旅遊。
數碼革命讓知識不再壟斷,傳統導遊角色亦需要轉型。現今,香港導遊只有一種牌照,培訓亦只限於一般的導遊常識,肯定未能適應市場需要。政府應鼓勵業界改革目前的發牌制度,根據不同的導賞專業,將導遊牌照作出分類,同時增撥資金,提供不同的培訓平台,逐步建立一支適應不同需要的導賞隊伍,令遊客在遊覽之餘,能夠從導遊介紹中更深入了解我們與眾不同的地區特色、中西文化、名勝古蹟,從遊覽中了解更多的香港故事。
事實上,傳統旅遊業正面臨萎縮危機,新世代的消費群正在崛起,未雨綢繆,盡早部署,香港旅遊業才能做到真正的復甦。
姚思榮,立法會旅遊界功能界別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