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香港的德語足迹

德語是歐洲地區主要語言之一,掌握德語,在對外商業發展上會有優勢。早前歌德學院主辦的「香港大學生德語演講比賽」,要求參賽者在5分鐘內,進行關於「尋找德語在香港的足迹」的演講。香港浸會大學「歐洲研究社會科學學士(榮譽)課程」2年級學生梁健生(Jeremy),以日常生活用品作引子,輕鬆帶出主題,並勇奪冠軍。現在就由他帶大家游走香港的「德語世界」吧。

取材夠生活化

香港是國際都會,本地有不少院校開設歐洲語言課程,旨在培訓相關人才。早前歌德學院主辦第5屆「香港大學生德語演講比賽」,協辦組織包括港大、中大、科大、浸大、城大的德語部門,每所院校選出3名學生參賽,進行5分鐘德語演講。評審團根據參賽者的演講內容、組織、語言技巧及創意評分,選出優勝者。

今屆比賽題目為「In Search of German in Hong Kong」(尋找德語在香港的足迹),就讀浸大「歐洲研究社會科學學士(榮譽)課程」2年級的梁健生,從衣食住行方面,帶出大學生在學習生活遇到的各種「德語」相關產品,如服裝、手錶、飾物、食物、飲料、升降機等。當中還加插一些地道元素(例如學生上課不守時等),不時博得觀眾的笑聲。Jeremy的演講取材夠生活化,或多或少是致勝關鍵。

平時要多聆聽

Jeremy說得一口流利德語,但其實剛進大學時,他還是「一張白紙」,經過兩年的學習後,德語已有所成。他說:「大學的德語訓練很密集,在首兩年,每星期有12小時德語課,語言要多講才會有進步。早前我曾到德國進行短期交流,與當地人溝通得多,亦有很大幫助。政治及國際關係系助理教授Chaudhuri Tushar博士在相關科目作出指導,啟發我以日常生活接觸到的產品為參賽講題,靠觀察細緻及親切感突圍。」

他坦言,德語比英語難學,尤其是文法,例如名詞有性別之分,形容詞、動詞等亦要作出相應轉變,初學時要花很多時間去適應。他表示:「在訓練聆聽能力時,會『機』不離耳,不斷反覆聽德語書內附設的聆聽教材;亦會瀏覽相關YouTube頻道,例如『Easy German』德語頻道,節目常以生活話題作街訪,雖有德文及英文字幕,但我盡量不看,藉此能學到很多日常用語。」

兩地緊密關係

除德國外,奧地利、瑞士等均屬於德語系國家,而這些國家的產品,自然也成為Jeremy的演講材料。為了搜集資料,他不時跑到超級市場尋找不同國家的用品及食品。在「搵料」過程中,他察覺到香港與德國之間有一定程度的緊密關係,而且能在香港找到不少德語系國家的品牌,最驚喜是發現一種味道不錯的德國白酒Riesling。Riesling是一種德國原產白葡萄,據聞全球50%以上的Riesling產於德國。

經過年多的磨練,Jeremy自覺以德語與人交談,或應付日常生活,已問題不大。但今次要在一眾外國領事面前演講,是一個鍛煉膽量的難得機會。而他最大的收穫是冠軍獎品—可前往德國的歌德學院,參加為期兩星期的語言課程,獎學金包括住宿及參與文化節目。他非常期待是次旅程,希望見識德國的另一面。至於大學畢業後的出路,他則計劃從事與德國相關的工作,或者赴當地修讀碩士課程,進一步活學活用德語。

撰文:黎雅麗 

攝影:陳世昌 

部分相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