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氣盛 湯水助清熱

今個星期四,是農曆的大暑,據中國傳統,乃全年最熱的一天!事實上,這陣子走到街上,愈來愈多人出動小風扇,皆因天氣實在熱得過分,加上濕度高,感覺就像被困蒸籠一樣。為健康着想,消暑措施不能少,除要多補充水分外,不妨以湯水清熱,效果更加理想。

中暑分3大類

中暑是指人體調節溫度的能力出現問題,屬於一種急性疾病,任何人長時間在高溫下活動,體內熱量不能及時散發,均有機會中招,常見症狀包括頭暈、眼花、頭痛、惡心、胸悶、煩躁等。據註冊中醫師陳玉瑜指出,中暑可分為3大類型,包括日射病、熱射病及熱痙攣。日射病是因頭部在沒有防護下被猛烈日光暴曬而起,症狀包括頭痛、頭暈、煩躁等,病情嚴重者會突然昏倒。熱射病是由於患者長時間在高溫下作業,多餘的熱量難以散發所致,主要表現為體溫升高,無汗或少汗,繼而出現脈搏細弱、血壓下降、面色蒼白、頭昏以至暈倒。熱痙攣則與人體在高溫下大量排汗有關,當體內的水分和鹽分過量流失,又未能及時補充,可引起體內水鹽代謝紊亂,導致四肢和腹部肌肉發生強直性痙攣。

中午忌幹重活

陳醫師建議,要預防中暑,應採取綜合性措施——首先,避免於中午12時至下午2時在烈日下工作,亦可採取「一早一晚幹重活,中午天熱幹輕活」之法;其次,記得及時補充水分和鹽分,如飲用淡鹽開水、薄荷涼茶等;衣着方面,出外時宜戴上能遮擋陽光的帽子,穿着剪裁較寬大鬆身的白色或淺色衣服,盡量不要坦臂露背。一旦出現頭暈、惡心、胸悶、心慌或皮膚乾熱等中暑症狀,必須盡快到陰涼通風處休息,喝點涼茶或冷鹽水。如上述症狀加重,可視為重度中暑,宜替患者解開衣扣、褲帶,令其呼吸保持通暢,並以手指按捏其人中、合谷、內關等穴位,或用冷水毛巾敷其頭部、腋窩及大腿內側,藉此散熱,待患者神志回復清醒,再給他飲用冷茶、淡鹽水、糖水等。如患者陷入昏迷,應立即求醫。

清熱要看體質

近年不少人自行研究消暑食療,惟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服用前宜先向中醫師查詢。「舉例,性涼味甘的綠豆,具備清熱、解毒、消暑、止渴等功效,很多人喜歡趁天熱將綠豆湯當水飲,但其實身體虛弱,或體質屬寒涼的人,如患有四肢冰涼、腹瀉便稀等症狀,不適宜飲得太頻密,否則可帶來反效果。若要避免太寒涼,必須煮爛綠豆才吃,或可改吃綠豆粥。此外,性甘味寒的菊花茶,具有平肝、散風熱等功效,普遍認為它是人人皆宜,其實不然,體虛胃寒者就不能多飲,最好每天不要泡煮超過30克的菊花。」順帶一提,不少人愛喝冷飲,雖然能暫時解暑,但飲得太多會使腸胃功能紊亂;相反,喝溫熱的水能令血管擴張,有助汗液蒸發,從而降低體表溫度,熱茶也是不錯的選擇。同樣地,有些人一出汗就喜歡沖冷水浴,但這樣做會令皮膚表面的血管收縮,人就不會出汗了,體內熱量無法釋放出來,人會感覺更熱,因此最好以溫水洗澡。

消暑湯水推介

石斛麥冬煲豬心

材料:石斛25克、麥冬30克、生地25克、蓮子20克、豬心1個、瘦肉250克、生薑3片

做法:剖開豬心;所有材料放進煲內,注入清水3,000毫升(約12碗分量),以武火煲沸後,改文火煲2.5小時。

功效︰石斛能清熱生津、除痹下氣、滋陰養胃、補五臟虛勞等功效;麥冬則可安魂定魄,配豬心煲,能定神定志、清熱養心。

蛇舌草綿茵陳煲鯽魚

材料:蛇舌草25克(乾品則15克)、綿茵陳15克、蜜棗3個(去核)、鯽魚500克、生薑3片

做法:先把鯽魚洗淨,慢火煎至微黃;所有材料連同清水2,500毫升(約10碗分量),以武火煲沸後,改文火煲2小時。

功效︰祛濕熱、解熱毒、生津兼除煩,很適合於悶熱與暴雨交替的氣候下飲用。

土茯苓粉葛煲鯽魚

材料:鮮土茯苓500克、粉葛500克、赤小豆80克、扁豆80克、陳皮1/4個、鯽魚500克、豬碎骨300克、生薑3片

做法:陳皮去瓤;土茯苓及粉葛去皮、切細;鯽魚洗淨後煎至微黃;所有材料連同3,000毫升清水,以武火煲沸後,改文火煲2小時。

功效︰能祛濕困、清熱毒、去骨火、生津液,適合於炎熱又濕氣重的日子飲用。

鮮茯苓鮮茅根燉水魚

材料:鮮茯苓250克(乾品則30克)、鮮茅根30克、水魚1隻、瘦肉150克、生薑3片

做法︰先把水魚洗淨、切塊、汆水,所有材料連同清水1,000毫升(約4碗分量)放入燉盅,加蓋隔水燉3小時。

功效︰濕熱天氣,易令人沒精打采、胸悶心悸、全身乏力,此湯水能健脾祛濕、養陰清補。

冬瓜薏米煲水鴨

材料:冬瓜連皮500克、薏米30克、水鴨250克、生薑3片

做法:水鴨洗淨斬件,氽水後再用清水沖乾淨;冬瓜切塊;所有材料放進砂鍋,注入5,000毫升清水,先用武火煮15分鐘,再以文火煮60至90分鐘。

功效:冬瓜清熱解毒、利水消痰、除煩止渴;薏米健脾滲濕、清熱排膿、除痹利水;水鴨補中益氣、養陰利水。此湯有清熱、利尿、解暑等效用。

撰文︰蔡素文

部分攝影︰陳世昌

鳴謝︰醫學博士兼註冊中醫師陳玉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