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恩單打獨鬥時裝路

時裝可以令人感到愉悅,偏偏對設計師卻是種煎熬,與創意無關,而是生意難做。本地著名時裝設計師何志恩兩年前在中環開業,面對加租壓力,沒有任何支援下,只靠自己單打獨鬥,一如很多中小企般,在進與退之間掙扎徘徊。當香港再沒本土設計,只剩下集團式的國際品牌,還是我們所認識的香港嗎?

在香港做時裝不易,要在香港開時裝店更難,名氣如何志恩(Johanna)也要叫苦,就知道難的定義。香港租金出名貴,Johanna也不敢輕言開舖,直至2012年Johanna被邀在尖沙咀某商場開舖,並以免租金作餌,令從未在港開舖的她也為之心動,不過,最後她形容這次合作以不愉快收場,令她不開心,由於Johanna已儲到一批忠實粉絲,她亦相信可以把實物試上身,比在網上單憑圖片去買衫要強百倍,加上當時Johanna經常與陳奕迅、徐濠縈及莫文蔚的名字連在一起,似圈中人多過設計師,於是她更感有開舖的必要性,最終她在中環另覓新店:「我開呢間舖,就係想證明畀大家睇,我係設計師,我係有自己實力。」

拒絕轉嫁消費者

不過,就算再有名氣,沒有大財團支撐下,要獨力經營並非易事,中環地段的千三呎地舖,月租十多萬元,兩年死約後,今年約滿業主要求加租20%,Johanna直言有財政壓力:「依家係一個關口,每個月嘅生意額都做得好好,但香港交租真係好貴,面對交叉點,究竟繼唔繼續好,朋友話做得好就唔好停,而且花咗咁多錢去裝修,但真係好辛苦,每個月搵番嚟就係交租。叫業主減租,佢覺得你唔租大把人租,就算係旺角一個商場,二百幾呎舖仔,都要月租5萬5,你話點做。」雖然Johanna經常被老公力勸要將服裝售價上調,但要她將加租壓力轉嫁消費者,她做不到:「我會知道件衫嘅成本價係幾錢,你要我mark up十倍,咁係好無良,我過唔到自己嗰關。」除了租金問題,大陸工廠工資上漲及年輕一輩不願做廠,也令時裝生意愈做愈難。

指政府資源錯配

成本上漲是大氣候,亦是改變不了的現實問題,但缺乏支援才令Johanna倍覺氣餒,雖然之前政府在施政報告中指會撥款逾億元去發展時裝業,但Johanna對此不以為然,她不吐不快地說:「政府每年真係花咗好大筆錢去做本地時裝騷宣傳,但好多資源係錯配,好似上年叫我開騷,完咗騷乜嘢下文都冇。傳媒同買家係最重要,但兩樣嘢都安排欠奉,做騷當日有個意大利《Vogue》雜誌嘅編輯嚟咗,但竟然冇安排座位畀佢,佢嬲得滯走咗。至於買家,其實係有足夠嘅錢請外國買家過嚟睇騷,但個規矩係一間公司只能請一個人,對方有個隨團翻譯,都話唔可以通融。啲買家嚟咗香港三日,全程冇人照顧,只係臨走要人拍段片,講畀人聽幾enjoy香港。咁樣點可以吸引到買家嚟香港?」政府也罷,連本地傳媒與廠家也令Johanna洩氣:「香港有幾多真正時裝編輯,大部分只會報道外國時裝,香港嘅只係出得一格仔。好多新進設計師,初初創業唔會生產幾百件貨,只係做二、三十件,邊有廠肯睬你。」

不少計劃醞釀中

Johanna滿口牢騷,只因愛之深,恨之切,她稱對香港時裝業前景確實感到心灰意冷:「好多人叫我去做講座,我都同人講千祈唔好做設計師,風光只係一時,唔會搵到錢。」那麼究竟何去何從?Johanna稱有想過把時裝店關門大吉,因為硬碰硬划不來,現時有不少計劃醞釀中,就看哪邊跑出,她說:「我可能會將自己個系列濃縮啲,做得精啲,當你有咗間舖之後,好多嘢就變咗為做舖而做,你開得舖就要不斷有新嘢出,有時會夾硬要做啲嘢出嚟,係咪值得去做,或者係咪應該停一停呢!」留守需要勇氣,放棄何嘗不是?在人生旅途上從來沒有標準答案,重要的是那份心,身遠心莫離。

黃皮黃心

Johanna對香港始終有份情意結,自13歲到英國讀書,但一直都是黃皮黃心:「我公公好重視中國人身份,我臨去英國讀書時公公同我講:『你可以去英國讀書,但你要記住你永遠都係一個中國人,返到嚟香港要識講識寫識睇中文。』我每個月要寄一封中文信畀公公,佢就會用紅筆圈番啲錯字寄番畀我,要我改正。」

採訪:陳嘉敏

攝影:秦健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