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蘭世博直擊 大館見真章

米蘭曾於1906年舉辦過世界博覽會,相隔109年後的今日再次主辦,主題就是如何解決糧食和能源危機。專家估計2050年的地球人口將超過90億,屆時糧食生產要比現在增加7成,方勉強餵飽世人,除了需要科技上的突破,真正要命的,是需要各國突破政治和私利上的考量,今屆世博到底會見到甚麼新科技和救世哲學?由於資料太豐富,今次主力看最多人談論的4個館吧。

德國館:小學雞大智慧

行德國館的體驗,就像是學生哥放小息,輕鬆且興奮,雖然所見展品盡是善待土地這類舊調,或包括高端科技,但學習的過程卻是小學課程般充滿互動性和有趣。入場前,先走經一個天台花園,上邊裝有不少傳音筒,最初不明所以。來到地面的展館入口,先接過一塊名為SeedBoard的卡紙,表面上只覺是塊普通紙板,卻會成為一切展示的媒介,只要放在特定位置,便會有投射動畫出現在上邊,解說有關水、土和食物的資訊。遊戲設計到你需要跟天台花園的遊人有互動,所以就要透過傳音筒向天台花園呼叫了。

依參觀路線而行,去到中間是個全白色的模擬超級市場環境,牆上有些手推車,一邊拉,一邊會了解到平時哪種食物浪費得最緊要,最後一個部分是由兩位稱為BeeJ的仁兄,教觀眾如何利用SeedBoard參與表演,歌舞一番。

奧地利館:珍惜空氣和樹林

奧地利館由7位年輕設計師組成的團隊負責,突破一般「展館」的固有形式,倒像是創造了一個開放式的樹林。他們的意念是空氣,這個地球上任何生物都需要呼吸,而空氣和樹木是地上生產力最高的事物,所以在這個560平方米的面積中,自上年年尾開始培育了12,000株植物,當中包括了奧地利12個科的原生植物,重塑出一個天然樹林,其執着細微之處,甚至把奧地利的枯葉也運過來,使成為一套完整的生態系統。

展館其實很簡單,就是沿着一條步道散步,但在部分路段會設有像望遠鏡般的特製目鏡,隨着觀看的方向改變而顯示出環境裏的不同資料。這館也運用了一種全新的光能發電裝置,一些看來像傳統的太陽能發電板,實際上是由玻璃或纖維夾着果醬(對,真的是果醬)的獨特發電片。

中國館:門面工夫做到足

農業是中國的一大產業,所以在開幕前,有關中國館的設計已經引來不少討論,包括最初有傳會在現場打造一塊大水田。中國館最終開幕,水田變成了一塊在室內的巨型LED地氈,隨着音樂節拍而改變顏色圖案,視覺上的確非常震撼,但到底跟糧食供應有何關係呢?入口處的展覽館,標榜了全聚德烤鴨是「中華第一吃」,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令人困擾全聚德幾時成為了中國糧食生產的翹楚?接下來介紹水稻的幾塊展板,寫着「一米一天堂」這類口號,中國館主題為「希望的田野,生命的源泉」,唔,可想而知有多實在。

美國館:錯手變競選辦

開幕前跟中國館同樣備受重視的美國館,一來因為其屬於擁有高農業技術的發達國家,二來美國人均消耗能源的指數名列世界前茅,所以有指美國館會重點介紹垂直種植場(Vertical Farming)的技術,結果美國館的一面外牆,的確架設了860平方米的種植牆,有一塊小小的介紹板指上邊種了42種農作物,種在一種名為ZipGrow的系統上,但到底此方法是否可持續、低耗能,完全沒有再着墨,在展館裏只見立有多塊大屏幕,播着奧巴馬跟另外數位政客對農業政策的看法,驟眼看以為去了他們的競選總部。

背景知多啲

對比上屆上海世博時只有42個國家獨立策建展館,今屆米蘭世博達到53個,其餘參加的商業展館數量更多,餐廳共計約有150間,所以採訪期間有工作人員便指今屆主題「Feed The Earth, Energy for Life」肯定不會改錯,單是餐廳已經夠你有排食。米蘭世博會場以古羅馬城市設計的概念作藍圖,有條長1.5公里的縱軸線,及一條長350米的橫切線,所有國家及機構展館沿兩條線整齊排列,雖然步行距離極長,但整齊有序。

Milano EXPO 2015

開放時間:即日起至10月31日,10:00am~11:00pm

門票:成人1日票€39(約HK$324),2位大人帶同1位小童的家庭票為€84.5(約HK$701)

網址:www.expo2015.org

交通:乘地鐵M1線到達Rho Fiera Milano站,行上地面即達

TRAVEL NOTES

簽證:持特區護照或BNO均毋須簽證

機票:國泰航空香港來回米蘭經濟客位機票HK$7,920起

貨幣:€1約兌HK$8.3

天氣:5月氣溫約16℃~25℃

數字人生:世界博覽會

5:自從2000年起,世界博覽會定為5年一度,上一屆為2010年的上海。

109:米蘭曾於1906年舉辦世界博覽會,這次是相隔109年後,該市第二次舉辦此一盛會。

148:今屆世博會共有148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展。

1851:第一屆世界博覽會於1851年舉行,地點為英國倫敦。

20,000,000:米蘭世博預計參觀人數為20,000,000人次。

218:米蘭世博共耗資約218億港元。

特派記者:李潤林

鳴謝:國泰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