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沙漠的金琥仙人掌、大堡礁的鸚鵡螺外殼、太陽花籽和宇宙中的銀河系,有甚麼共通之處?原來,美麗的大自然事物,都呈現出某種科學規律。為提升中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香港大學理學院將於明年初舉行工作坊,引領他們領略科學與藝術Crossover的趣味,藉此擴闊視野。
香港大學理學院將於2014年1月18日舉辦第2屆「科學與藝術的融合」工作坊,讓學生了解科學與藝術的關係。一整天的活動由講座及工作坊組成,包括咖啡拉花師即場製作3D咖啡拉花、教授LEGO設計及搭建場景,及加入拍攝科學影片環節;學院講師則從旁講解箇中科學原理。同學們更有機會到大學食物實驗室,嘗試製作分子料理,非常有趣。
「科學與藝術的融合」計劃總監吳俊熙博士表示,活動旨在教導學生從科學的角度欣賞藝術,同時從藝術層面印證科學,提升其對科學的興趣。他坦言:「上一屆工作坊舉行前,曾向學生派發問卷,看他們選擇對文科還是理科,結果發現,少數人對理科有清楚的概念。待工作坊結束後,再次派發問卷,發現逾7成學生由最初只選擇文科或理科,最終變得對兩者都感興趣。」可見工作坊有一定成效。
工作坊之一——「食物的『偽』與『藝』」,由香港大學理學院梁淑貞博士帶領學生認識分子料理,學習基本技巧和原理。例如,學生可親手炮製果汁魚子醬。利用「球化技術」(Spherification),在果汁中加入海藻酸鈉,再將之滴到氯化鈣或乳酸鈣溶液中;溶液中的鈣離子取代海藻酸鈉的鈉離子,形成一層薄膜包裹着果汁的凝膠,流動的果汁就變成幾可亂真的魚子醬。
另外,分子料理中經常出現的泡沫,原來與乳化作用(Emulsification)有關。大豆卵磷脂屬天然乳化劑,透過高速攪拌器攪拌含有大豆卵磷脂的液體,卵磷脂會把混入的空氣包圍起來,就能炮製出結構穩定的泡沫。同學們整色整水,炮製精緻分子料理的同時,可增進科學知識,不亦樂乎!
另一個好玩的工作坊是「行動中的科學」。該環節由AA Place的LEGO積木專家執教,學生可認識逐格動畫(Stop Motion Animation)的製作模式,即拍攝一系列的靜止圖像,並利用電腦程式串連圖像,形成動畫。參與學生分成4組,用LEGO積木設計出心水場景,並以拍照形式紀錄場景的每個變化,由此組合成15至20秒的電影片段;若時間許可,還可為電影配置聲效呢。
另外,活動還有摺紙、繪畫和馬賽克創作等工作坊。以圖形摺紙為例,其高度對稱的形態,是探索科學的重要指引。事關,希臘著名哲學家柏拉圖發現正多面體共有5種,包括正4面體、正立方體、正8面體、正12面體和正20面體。而今次港大理學院的張文彥博士將教學生掌握摺紙技巧,建構漂亮的立體圖形。同學在工作坊中製作的完成品,將於2014年2月及4月,分別在港大、港鐵中環站及各大商場展出,記得留意啦!
名稱:「科學與藝術的融合」工作坊
日期:2014年1月18日
地點:香港大學
對象: 中一至中三學生(本地學校)、Year 7~Year 9學生(國際學校)
費用: 全免(報名時須交$250留位費,活動結束後退回款項)
報名網址:scixart.science.hku.hk
查詢:3917 4594(吳博士)
撰文:周思靜
部分攝影:林資凱
模特兒:Anthea、Vincci@Gaie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