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經典之首,是道教始祖老子的《道德經》,其次是《太上感應篇》。宋、元、明、清歷代皇帝對之極為推崇,此書在民間流傳甚廣,實在要多得宋朝的理宗皇帝。他自掏腰包贊助出版此書,免費贈予有緣人,更御筆親題:「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到了清朝,皇帝更把此書與《文昌帝君陰騭文》、《關聖帝君覺世真經》合稱為「三聖經」。
文昌給人智慧與學問,關帝予人正氣威武,而《太上感應篇》則為人定下善惡標準,用現代的語言來解釋,就是高智商、正能量、道德責任感,一個人如能集齊這3種特質,可以免禍招福,平安富貴。
道教尊稱老子為太上老君,《太上感應篇》就是根據老子對福禍的定義,進一步加以闡釋。老子在《道德經》中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道:「無為而無不為」。《太上感應篇》開頭16個字已開宗明義:「禍福無門,惟有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眾生想招福避禍,就要多行善,不作惡。道教與佛教皆重因果,所以有不少佛教徒都看《太上感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