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餘煉鋼 點廢成金

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創意可以改變世界。中六學生鄧卓賢就想到以一個焗爐、一片麵包,改變世界——熱解廚餘及纖維廢料還原金屬,減少甲烷等溫室氣體排放。他更憑這個「焗走溫室效應」,遠赴美國參加「第6屆國際可持續發展項目奧林匹克競賽」(International Sustainable World(Energy Engineering & Environment)Project Olympiad,I-SWEEEP),奪得環境組別銀獎,可見其發明有一定可行性。

從小愛科研

就讀迦密柏雨中學的中六學生鄧卓賢,首次衝出香港參加比賽,便取得佳績,並非一朝一夕的事。科學研究之路從他唸中一接觸地理科開始,到中二時,他開始參加不同類型科學比賽,現在更涉足全國及國際賽。

鄧卓賢坦言,當初參加I-SWEEEP是志在參與、學習,根本沒有想過能取得任何獎項,但最終奪得環境組別銀獎,令他喜出望外。「參加比賽的作品,靈感來自對全球暖化問題的關注,由中一地理課開始接觸這個議題,已經深感興趣,然後在化學課學到甲烷,得知其暖化潛能是二氧化碳的21倍。而熱解廚餘產生的生化甲烷,可把鐵礦還原成鐵,有助增加甲烷回收率,減少其對全球暖化造成的傷害。故此,我在中五上學期開始做這項研究,直至中六參加本地、全國賽及美國這個比賽,獲得獎項。」

參賽助拓眼界

原來,鄧卓賢發覺廚餘所產生的甲烷會導致溫室效應,於是在中五至中六這一年,進行了逾60次實驗,用米、生菜及麵包等廚餘,或紙巾和紙皮等纖維廢料,加入鐵礦粉,全部放進370度高溫的焗爐做實驗。結果,焗爐「焗到燶咗」,也曾經吸入太多炭氣,但他沒有因失敗而放棄,最終發現廚餘釋放平均70%多的生化甲烷,即場把鐵礦粉還原成鋼鐵,可減低對環境的影響。

發明為他帶來國際獎項,揚威海外,令他得到很大鼓舞。除了深感發明得到肯定,鄧卓賢還表示有很多得着。「參加國際比賽,有機會接觸其他國家的參加者,全天候以英語溝通,這是第一次!和不同國家的代表交流,了解到他們的文化背景及價值觀,又可以知道他們學制及學校情況,實在大開眼界。」參加國際比賽前,他從沒想過到外國升學或就業,但經此一役,他對海外發展抱開放態度。

生活中找靈感

帶領香港學生參與I-SWEEEP的領隊,香港新一代文化協會科學創意中心總監黃金耀博士表示,不論任何年紀的人,也應該保持好奇心,只要多留意身邊的人、事、物,小至居住的社區或自己的家,大至全球性議題,其實都可透過科學創意,運用知識來解決,靈感可以從日常生活中而來。就像鄧卓賢一樣,他的「焗走溫室效應」,靈感源自日常接觸到的東西,從全球暖化議題中,察覺到廚餘與甲烷的關係,用焗爐加上麵包,從中煉出金屬,這一點,告訴我們不可忽視身邊任何事物。

而黃金耀博士亦十分認同,學生透過參加比賽,擴闊知識層面,更會認識到不同國籍的朋友,大家就算參賽過後亦可透過社交網站保持友誼,對將來的發展或有不同的幫助。

I-SWEEEP 睇真啲

想了解更多I-SWEEEP比賽資料,或有意參加比賽,可瀏覽香港新一代文化協會科學創意中心網站(http://sic.newgen.org.hk),或I-SWEEEP(http://isweeep.org)網站查詢。

撰文:何詩敏

攝影:黎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