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銅皮鐵骨大牌檔

木板鐵皮、摺櫈踎坐、廉價粉麵小炒咖啡茶……無論你出身大富之家,還是草根階層,都無法抗拒香港一種特有的飲食風氣——大牌檔!依本公子親眼之見親身之受,究其原因,可說是由「哄!」一聲鑊火燃起開始,端上枱的總是力水汗水、真材實料之作,那誘人的鑊氣和香氣,攻陷食欲;杯盤狼藉間,街坊食客意猶未盡率性而坐高談闊論,形成獨有地道風味。與其視之為寒酸簡陋,不如說它是銅皮鐵骨。它既是本公子成長歲月的點點風情,也是連繫大眾人生字典的風味配菜,經歷時代洗禮的風骨傲氣,所以即使本公子出身自小康之家,對大牌檔仍有一份特別情意結。

二戰後火紅起爐

多得家父經常話當年,令本公子知盡本地飲食文化的里程。每次提及大牌檔,老父都意氣風發,覺得我這「新一輩」所知甚少。聽他講,大牌檔源於二戰後的香港,屬百分百本土產物,話說當年市民大眾為餬口各出奇謀,政府亦體恤民情,為振興經濟而發特別牌照讓人開小型熟食檔,粥粉麵飯茶啡小炒樣樣有,50年代就是大牌檔的全盛期。為了標示不同檔口,當局更發出「固定攤位小販牌照」規管,相比別的路邊攤,大牌檔牌照是一張大紙,必須裱裝起來掛在當眼位置,大牌檔之名亦因此而來,所以大家別再將大「牌」檔寫成大「排」檔啊!

經本公子走訪多家大牌檔,細心察看,發現大牌檔有一定規格。傳統的大牌檔,多以鐵皮鋼架搭建廚房,蓋上遮雨簷篷就起爐,外面擺放摺枱摺椅。開檔時,客人坐在路邊,看着熊熊火爐將食材化成美食;收檔時就用木板、鐵皮綑起檔口擱在路邊。這「朝行晚拆」的民間智慧,實在令人折服。這亦與後期出現的冬菇亭不同,兩者經營方式雖然相似,但風味差一截。真正的大牌檔外觀基本有6大特點:綠色鐵皮、能屈能伸鐵皮格局、摺椅、火水爐、燈泡、牛角扇等;當然,隨着時代進步,許多舊物都換上新裝,這又另當別論。

各有王牌

翻翻資料加上記憶,早期大牌檔多集中於中上環和灣仔一帶,像民園麵家、勝香園、陳泗記等,而九龍區則集結於深水埗,強記、蘇記等亦令不少食家遠道造訪。食物很多元化,但能夠如雨後春筍林立,因每檔都有自家王牌,蘭芳園絕技滑口絲襪奶茶、水記擅長新鮮炸門鱔雲吞及鮮牛雜、蘇記招牌豬扒麵、強記施展迷香陣缽仔焗魚腸……加上價錢實惠,叫尋常百姓吃得飽肚又滿足。50年代全盛時期全港有多達30、40家大牌檔,當時全民齊齊坐、開懷大吃、氣氛鬧哄哄的景象,確令不少獅子山下的人再三回味。

最令本公子細味的,是以前與家父家母和兄弟游走士丹利街鐵皮檔的日子,最深印象是街尾的盛記。檔口以家常小炒為主,本公子特別鍾情生炒骨和煎釀三寶,足料又夠鑊氣。家父則愛滾魚湯、鯪魚球豆腐湯、勝瓜魚雲湯,他謂水準拍得住家母的愛心湯水,說實話,那鮮魚熬製令人齒頰迴繞的鮮甜味,煞是無與倫比。還記得每次飯後家父還會率軍再下一城,走到附近的玉葉甜品,吃碗紅、綠豆沙,再捧腹散步回家;雖然現在再吃玉葉糖水,覺得太甜太膩,可是那回憶、風味與氛圍都教人不再計較了。畢竟小小的大牌檔,為家家戶戶帶來無數的歡樂今宵。

黑暗的70年代

無疑,「歡樂今宵」只是以前的時代產物,新一代有新視野新一套。70年代,大牌檔的熱鬧被視為嘈雜,特色鐵皮格局被視為阻街礙眼,街邊風味被認為欠缺衞生。政府決定停止發放新牌照,大牌檔持牌人一旦逝世,牌照便只能由配偶繼承,不可傳承至下一代,鐵頭功銅人陣難敵化骨綿拳,結果大牌檔數目銳減,現時全港只剩下20餘個,銅皮鐵骨可謂碩果僅存。

雖則不是親眼看着大牌檔出現,但也算與大牌檔一起成長,見證其興盛、入舖以至消失,箇中甜酸苦辣,難免令人黯然傷神。幸好,大牌檔名單中仍有一間繼續於風雨中傲然而立。記得我在中學時期,每逢放學便與幾位書友仔坐叮叮往中環美輪街勝香園吃餐飽。經常光顧,老闆娘李媽媽與夥計已對各人口味一清二楚,甫坐下已端來腸蛋麵、多士,當年李媽媽的二女Irene也在檔中幫忙,看着她由青春少艾到現在已為人母,老套都要歎一句光陰似箭。

直到現在,偶爾也會到勝香園一趟,探探這位老朋友。為的仍然是那杯不變的香滑奶茶,惟對多士的鍾愛則轉投Irene拿手作脆脆豬及番茄鮮牛肉通粉。Irene堅持只用真材靚料,包括40多年老字號的香香麵包、香甜適中的泰國蜜糖、意大利去皮罐頭茄和鮮茄等。脆脆豬外面脆卜卜,包心超軟熟,塗上牛油檸汁蜜糖,入口甜香清新。要是當天肚子能容納,便會追加茄牛通粉,那濃得化不開的番茄湯底,與阿媽煲的老火湯一樣足料;檸檬茶早已壓出檸汁,飲起來滋味又方便。也許就是這份細心、真心與窩心的人情味,使得這銅皮鐵骨,經歷時代洗擦,依然深得民心。大牌檔,願能與你終老。

檔案編號:014

偵查地點:各大牌檔

偵查結果:全港只剩20餘檔,要緬懷這股香港獨有風情,要快!

菜公子Profile

識飲識食翩翩公子,吃盡天南地北,練出一張刁嘴。經常食客三千,宴請邀約也樂意奉陪,但從不賣帳,孰優孰劣一針見血。願與知音人在格子上談美食,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