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在旅行中痛快地「喪食」一番,絕對是可遇不可求,非得要靠天時、地利、人和去配合不可。
首先,當地的天氣要適宜。太熱會令人胃口大減;天氣太冷,身上衣物過多,行動不便,也會影響食欲;太乾燥的話,只要吃兩串街頭串燒,喉嚨和嘴唇便已裂開,怎會想吃下去?遇上下雨天,一手要撐着雨傘,又要避開簷前滴水,吃的意欲又會大打折扣。筆者近期分別到了台灣和泰國這兩大美食天堂,在台灣時,天氣極其悶熱,行得身水身汗,看見熱騰騰的食物,幾乎要反胃!反而在泰國這幾天,天氣不算太熱,偶然還有清風送爽,這便為「喪食」創造出有利條件。
地利也是十分重要,當地的食物要適合我們的口味,太辣、太肥膩、太甜皆不可,騎呢生物和器官不可、含有古怪香料的亦不可;清潔程度也是關鍵,某些國家的夜市,滿地污水、一地雞骨,那位小販蓬頭垢面、一手黑甲,即使食物再吸引,也不敢放進口吧!價格同樣是重要因素,價廉物美,吃的時候不用「算住算住」。每一味也覺得超值,自然就能開懷大吃!
不過,最重要的還是同行友人的「素質」。只要席間有一人是「愛美氏」或「愛健氏」,這味擔心「高卡」和「熱氣」,那味又怕「高膽固醇」和「多糖」;吃兩口便說「夠皮」,又不斷自責:「明天要多跑幾公里了」,恐怕甚麼喪食的雅興也會盡掃。相反,大夥兒興致勃勃,進食時忘我又暢快,毫不拘泥;彼此說說笑笑,互相推波助瀾,將食量極限一推再推。再綜合上述「天時」和「地利」的因素,才能成就一次百年一遇的「喪食」。有何感覺?筆者當晚一邊撫摸着漲了3個碼的大肚子,一邊大嘆:「無憾」。
導演及電台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