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水災、風災、疫病……天然災害接踵而來,剛過去的311日本大地震,相信很多人都記憶猶新。天災往往突如其來,面對大自然的浩瀚難測,人類看似無能為力,但我們能否從每次災難中汲取經驗,建立出一套更有系統的、針對天然災害的應變策略呢?香港理工大學專業進修學院為此舉辦了一個名為「兩岸三地的經驗與新猷──天然災害的危機管理」講座,邀請了來自中、港、台三地的學者,就此深入討論及發表意見。
資料:客戶提供
是次講座以「兩岸三地的經驗與新猷——天然災害的危機管理」為主題,在4月28日順利舉行,當中三位著名學者分別就着中國內地、台灣、香港三地的實況及經驗發表意見。三位學者分別是:中國中央專家局公共行政直接管理專家張德信教授、台灣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系暨政治經濟研究所教授兼系主任、所長楊永年教授,以及香港理工大學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院長及公共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員阮博文教授。他們分別總結過往面對重大事故時,中、港、台三地如何應對,及發展出一套危機應變的系統,內容非常充實,亦有助與會者進一步了解兩岸三地在這方面的發展情況。
中國內地學者張德信教授講解到,2003年「非典型肺炎」的疫情暴露了內地政府對於應急管理工作出現基礎性的缺陷,由此,內地政府全面加快對應急管理體系的建構。現時,內地的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可概括為「一案三制」:一案是應急預案;三制分別是應急管理體制、應急管理機制和應急管理法制。張教授詳細的就一案三制逐一講解,並相對地以2008年汶川地震和2010年玉樹地震為例子,分析一案三制如何在這些重大的災害中發揮效用。
台灣學者楊永年教授 ,研究領域包括了「核能安全政策」、「環境政策與治理」、「組織行為與災難管理」等幾方面。就危機應變,他提出了「資訊」Information、「動員」Mobilisation、「組織間合作」Inter-Organisational Relationships,三方面需要互相配合。楊教授以台灣921大地震和88水災為例,指出如果合適的資訊能有效的傳播,才能有效的動員,在短時間內作出救援或撤離的工作。而組織間的合作,能使不同部門或不同國家,更有效地發揮不同角色的優點,並補足缺點。
最後,香港學者阮博文教授指出香港對於危機管理的經驗明顯比內地和台灣少,在慶幸香港沒有發生過非常重大的災害事故的同時,曾擔任「沙士」事件的檢討委員會會員之一的阮教授以2003年「沙士」事件為例子,講解及分析香港政府面對一些新的疫症爆發時,如何作出危急應變處理。阮教授就着資料收集/通報、危機警號、啟動機制、訊息溝通、事後檢討等各方面作出了詳細的講解,亦詳細解說其中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結果,讓與會者從疫症的源頭到爆發,到應變處理,都能非常詳盡地了解整個流程。
理大專業進修學院將「公共行政的危機管理」列入為公共行政文學士學位銜接課程的選修科目之一。此課程的焦點集中於中、港、台三地,加深同學對三地的公共行政的認識,開拓他們的視野。
修讀模式:全日制
修讀年期:1.5年
查 詢:3400 2828
網 址:www.speed-polyu.edu.hk/top-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