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有穩定收入的上班一族都慨嘆未買到Dream House時,便開始將目標轉移至實用性的安樂窩;當充滿創意的九十後意識到香港高樓大廈愈見密集及相似的時候,亦開始留意六、 七十年代充滿個性及人情味的唐樓。近日,一批中學生參與「唐樓美學與生活學習計劃」,以灣仔藍屋群為對象,重新發掘唐樓的生活文化,然後製作成獨特作業,以藝術「置業」,喚起大眾關注唐樓及保育的真諦。
撰文:梁穎恒 部分攝影:梁偉德 部分相片:由受訪機構提供
聖雅各福群會社區發展服務舉辦「灣仔文化保育及活化計劃」,主打活動之一是將於周六舉辦的「根‧住唐樓」社區文化藝墟,並邀請12間中學的學生參與「唐樓美學與生活學習計劃」,親身踏足舊區,步入唐樓,之後將感受透過繪畫、攝影模型、針孔攝影等製作成藝術作品,展示他們眼中的唐樓,包括社區氣息、建築特色、歲月感情及街坊人情。嘉諾撒聖瑪利書院是參與學習計劃的中學之一,該校16位中四藝術科學生,透過不同的藝術創作,展示他們對唐樓的不同感覺。
學生林曉彤的作品「不識藍屋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家中」,是以立體模型方式,從多角度展示藍屋的內外面貌。林曉彤說:「在製作作品之前有機會到唐樓觀察,看到唐樓的內部,有一個單位內的烏龜及露台的欄杆令我留下了特別深刻的印象,所以引發我創作立體模型。這件作品同時見到唐樓內外,希望可以由不同的角度觀照唐樓的生活。」
保育,除了是保護藍屋的建築群之外,當中所保護的,還包括值得細味的人情味,正如盧卓思的作品「此為留人處」,靈感來自一對老夫妻。她說:「在參與導賞團的時候,見到一對老夫妻經過,雖然他們沒有說話交談,但是手拖手溫馨漫步,感覺動人。我將所見到的畫面畫在磁磚上,兩邊加上以木板砌成的藍屋,代表藍屋見證着他們及他們所走過的路。另外,我在作品加上欄杆,是想凸顯由藍屋露台所看到的景致,而營造了曙光的效果,是代表對保育的盼望。」
學生聶淑雯的作品「鄰里對話終斷之後」是一個電話亭,內裏放入撕碎的照片。聶淑雯說:「電話亭代表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入面放了一張藍屋照片及一些撕碎了的相片,代表着回憶的碎片。這些照片是我自己影的,在撕碎的時候已經很不開心,更何況如果住在藍屋的居民失去了這個家園,他們的心情會怎樣?所以,在創作的過程中,令我更加體會到,原來我們平時忽略了很多值得保留的地方。」
「唐樓美學與生活學習計劃」不但是發揮藝術創作的好機會,亦是體會唐樓文化,甚至引發思考保育意義的好契機。學生陳珮華因為參與活動而踏足舊區,除了與區內居民傾談之外,亦令她驚覺經歷歲月變遷的舊區猶如活動的博物館。她說:「從市中心走到藍屋區,覺得到了另一個時代。這個地方恍如與世隔絕,內裏滿載人情味。雖然區內的物件是舊物,但比起博物館內冷冰冰的展品,這裏令我充滿溫暖的感覺。」
灣仔文化保育及活化計劃,由聖雅各福群會社區發展服務舉辦。此計劃包括一系列的社區導賞、公眾展覽及出版活動等,鼓勵青少年在參與灣仔古蹟文化的活化過程中,培養對非物質文化的認知及關注。
日期:4月16日(星期六)
時間:2:00pm~8:30pm
地點:灣仔石水渠街及藍屋建築群
查詢:2117 5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