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告白》中,講述老師對不足十四歲學生的復仇。當中的學生相互欺負,在日本的學校,是家常便飯。
日本的中學老師和學生,他們都好像有一種意識,一班就是一個團體,大家要好好的做朋友。為了「加入」這個團體,人人都得要盡一點努力。
而對日本的學生而言,他們最怕被摒出團體。因此,對日本人而言,最高明的「欺負」,不是真的來打或開罵,而是徹底的無視。
即使他存在,全世界都視他像空氣。不談話,沒有朋友。他上體育課的時候會特意把球擲向他,上完體育課後校服會好端端的被弄濕……總之,他就會成為發洩的出口──要找一個人來參加歌唱比賽?找他吧,他最喜歡唱歌,即使他五音不全,全班都想看他出醜。他反對嗎?我們來投票吧,少數服從多數,不是嗎?
這時候,那個被「無視」的人,每天都不知道會有甚麼可怕的事情發生,自然而然的承受龐大的心理壓力。在日本人的心理結構中,對最討厭的人,不是歇斯底里的開罵,而是把這些人和事當成微塵,即使大家對微塵吱吱喳喳的,他們都會把那些人當成是透明的空氣。
有說日本人這種「無視」的心理特性,源自於武士之間的對決。要做對手,都要談資格。拿着刀就到處斬人的,是瘋子,不是武士。但當然,武士只做正當的事。校園欺凌,是出於人性本惡,人心中總希望比別人活得更好的「願望」。
所以,有錢人家用甚麼機器生幾多胞胎,又有甚麼好說呢?
讀\說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