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詩學平仄變身風流才子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如欲一窺其精髓,可從古典文字入手,其中又以詩歌為佳,格式工整且情意兼備,朗讀時抑揚頓挫,更能展現中國文字獨有的美態。最近有教育機構特意開辦「近體詩格律」短期課程,從認識詩歌的創作規範中,開啟探索中國古典文化之門。

逾千年重要文體

為了讓新一代增進對傳統中國文化的認識,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近期開辦一連串相關的短期課程,當中特別設有「近體詩格律」一科。在芸芸文體當中,為何要選擇近體詩?

近體詩又稱今體詩,自唐代已經出現,因相對於古詩而得名。課程導師何文匯教授表示:「自唐朝至清朝科舉,均以近體詩為主要考核內容,這種經歷上千年的文體,格律要求極為嚴格,從詩篇句數、字數、平仄,以至押韻都有明確限制。體裁分為律詩和絕句,絕句常見為四句,又分五言或七言,而律詩一般每首八句,又再按句數稱為小律或排律。」由此可見近體詩對中文發展影響之深遠,然而這並非香港語文教育的必修內容,長此下去或有文化斷層之虞,故藉此課程為保留珍貴傳統出一分力。

創作必須懂平仄

詩其實是平仄聲的組合,如要懂得讀詩和作詩,則必須學會辨平仄、明格律。身為粵語正音學者的何文匯指:「粵語系統近似中古漢語,與近體詩最合律,若果採用北方方音,根本不能成詩,所以最重要的就是通曉粵音的九聲,再按句子的格律去讀,否則很容易會讀錯字。」他以李頎的《送魏萬之京》為例,其中一句「鴻雁不堪愁裏聽,雲山況是客中過」,很多人都將「過」字唸成仄聲,(音如過去的「過」),但依照此句「平平仄仄仄平平」的格式,應將之讀成陰平聲,即「戈」。

「愈淺的字愈容易出錯,假如大家具備明辨平仄格律的能力,即使只是受過初步訓練,也就一看就懂。」屆時他將會講解粵音平仄,以及各種律詩與絕句的格式,讓大家掌握讀詩技巧,一目了然。

兩節課打好基礎

課程共有兩講,每講三小時,務求以最簡短的時間幫助同學掌握詩格律的基礎。何文匯說:「首一節課經已涵蓋平仄和詩格律的入門基本功,至第二節時,學員已有基本概念,可以互相出題對問,交流心得,如有任何問題我亦會即時解答,再作補充,當然同學有興趣繼續研究或創作詩句,就要靠往後的努力,但短短兩堂已有成果,省時又見效。」

課程資料

課程名稱:近體詩格律

主辦機構: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

開課日期:4月20日

時間:晚上7時~10時,共2講

學費:$1,200

查詢:2975 5680

撰文:英美茵

部分攝影:胡淑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