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kswagen用之於民

德語中的「Volkswagen」,意指「大眾汽車」,德國早在20世紀初便有這概念,社會普遍認為汽車應該是每個人也消費得起的產物,這才是汽車工業的未來。儘管當時多間德國車廠都致力研發小排氣量汽車,但成功將「大眾汽車」的概念發揚光大,還要等到30年代Volkswagen(VW)甲蟲車(Beetle)的推出才能夠付諸實現。

經濟汽車大有可為

成立於1937年的Gesellschaft zur Vorbereitung des Deutschen Volkswagens mbH,當時沒有人想過會成為歐洲最具規模的汽車生產商,但從30年代甲蟲車,到今日的Golf、POLO,已證明了耐用、高經濟性的「大眾汽車」大有可為。1933年,希特拉(Adolf Hitler)執政,為了讓工人階級也有能力擁有自己的汽車,於是委任德國汽車製造工會,設計一款售價必須低於1,000馬克,而且可容納最少4人、時速又不低於100公里及油耗不高於7L/100km的汽車。最終,工會指定了保時捷創辦人費廸南保時捷(Ferdinand Porsche)博士來實現這個艱鉅的任務。

二戰炮火窒礙生產

保時捷博士只用了兩年多的時間,便製造出33部原型車,經過二百萬公里的路試後,決定在德國沃爾夫斯堡(Wolfsburg)建立汽車工廠,開始生產VW史上首款量產汽車「38系列」。「38系列」的24匹0.986公升引擎,可輕易達到102公里的時速,而且油耗僅為6.25L/100km,完全符合了希特拉對「大眾汽車」的要求。可惜,工廠在二戰期間被轉移至軍事用途,用作生產軍用水陸兩棲車及飛機零件,使「38系列」的生產計劃觸礁。其後,廠房更成為了盟軍轟炸的目標,超過三分之二的廠房遭炸毀,VW差點便在炮火中消失。

發展迅速邁向環保

1945年,甲蟲車恢復生產,來自各國的定單紛紛而至,令車廠賺取大量鈔票,工廠規模也不斷擴張,及後更在美洲、南非等地設立分公司及生產線,於1953年以26.2%的市場佔有率,成為德國最大的車廠。1974年,被譽為甲蟲車後繼車種的Golf正式上市,其耐用、高經濟性的特點不僅傳承自Beetle,也延續了「大眾汽車」的概念,讓它成為當今最暢銷的VW車款。早前,廠方還計劃舉辦一場以生質天然氣燃料(Bio-CNG)賽車參賽的Scirocco Cup,藉此減低80%的二氧化碳排放,連同去年推出的Passat BlueTDI、BlueMotion及EcoFuel,VW的節能技術可謂獨步全球。

撰文:鄭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