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信念手造鞋歷久不衰

描述六十年代一個香港家庭如何靠手造鞋掙扎生存的港產電影《歲月神偷》揚威國際,在德國柏林影展獲得水晶熊獎新世代最佳影片,這齣電影不但打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評委,也象徵港人如何靠一對手及信念支撐的年代。現實生活中,這份堅持同時也是琦琦鞋店的寫照,鞋店憑師傅熟練精細的手藝,造出一雙雙變化多端的手造鞋,多年來歷盡手造鞋業的興衰,仍屹立至今。

撰文:褚愛琪 攝影:梁偉德、陳世昌

老師傅減人工度時艱

在1975年正值手造鞋業最盛行之際開設的琦琦鞋店,在黃泥涌道以前舖後廠的形式經營,老闆伍先生表示,當時黃泥涌道有鞋街之稱,為打響名堂,店中的每對鞋均由經驗師傅用手塑造而成,由於師傅的手工細膩,加上選用真皮,吸引了不少名人及明星到此度身訂造鞋履,生意因而漸入佳境,業務也藉此不斷擴充,忙得連吃飯的時間也沒有。不過好景不常,在80年代末,本地手造鞋業的營業額開始走下坡,伍先生為了保留總店,惟有犧牲部分門市分店,同時與造鞋師傅開會,希望大家減人工,共度時艱。結果在上下員工支持下,鞋店不但度過了多個難關,還捱過金融風暴及沙士等困境。

雖然手造鞋業在香港開始沒落,但是仍有其生存空間。伍先生謂,手造鞋比起造鞋機造出來的鞋履精細,而且靈活性高,除了可為客人特別訂製鞋款、用料選擇多,對一些腳形特殊的人來說,一雙特製的鞋子不但能穿着得舒適,同時更具護足效果。

手造鞋步驟

1 鞋面:師傅根據鞋款、用料、顏色,用紙樣剪開料製成鞋面。

2 鞋底:師傅依照腳形裁製鞋中底。

3 掹鞋:師傅將鞋楦套入鞋面掹鞋成形,然後將鞋中底釘實鞋面及固定鞋踭,最後鋪上鞋墊及鞋底。

同場加映 補鞋匠買少見少

荃灣眾安街早在50年前,是有名的補鞋街,最興旺時,這條街有共20多個補鞋攤檔,但現存的只剩下兩個。仍堅持在眾安街開檔補鞋的何師傅表示,阿爺那代開始就以鞋業為生,爸爸早在50多年前已開始做補鞋匠,期間不斷將補鞋技巧傳授給他,直到10多年前退休,何師傅才正式接掌爸爸的工作。

何師傅表示,生活在這個年代的香港人,物質豐富,很少會像60、70年代那樣,將鞋子補了又補,因此他們的生意由80年代開始一落千丈並日漸式微,即使每天開檔10小時及有不少熟客仔幫襯,收入也只夠餬口。雖然補鞋匠是一門手藝,但何師傅認為這個行業最終還是會被淘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