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直腸癌是本港第二常見癌症,每年有近四千宗新症。近年微創手術成為治療結直腸疾病的主流,患者可免除開刀之苦。香港大學醫學院上月成功進行單切口微創結腸手術,只須在肚臍位置開一個三至四厘米的切口,並將切除組織從同一切口取出,毋須像傳統微創手術於腹部開三至四個切口,減少痛楚及併發症風險。港大亦已將新技術應用於膽囊切除手術,並將研究應用於更多疾病。
港大醫學院外科學系教授羅偉倫表示,該系每年處理二百五十至三百宗結腸癌個案,在非急性的結直腸切除手術中,約八成可使用微創手術。傳統的微創手術需在患者腹腔造三至四個造口,並要將切除的樣本由一個五至七厘米的切口取出。雖然相比起開腹手術,微創手術造成的創傷已大為減少,但仍會在病人身上留下多處疤痕。該系上月底成功為兩名結直腸癌病人進行單切口微創手術,為他們切除右半結腸,相信是本港首兩宗同類個案。其後亦為另一名患憩室病致腸道出血病人切除結腸。
肚臍位置開小洞
他解釋,新技術只需在肚臍部位開一個三至四厘米的切口,然後再將可彎曲的內窺鏡及其他儀器經切口放入腹腔,再將切除的組織經同一切口取出。術後只會留下一道不顯眼疤痕,由於三名病人的年紀較大,術後需留醫三至四日才出院,與傳統微創手術相若,亦無額外的併發症風險。他相信隨着新技術漸趨成熟,可用於切除大至四、五厘米的結直腸腫瘤。惟若腫瘤太大、癌細胞已轉移、曾接受多次腹腔手術或心肺功能較差人士,則未必適合。
此外,外科學系亦將新技術應用於其他疾病,瑪麗醫院外科副顧問醫生葉維傑指,本周二成功以單切口微創手術,為一名三十多歲患有膽結石的女病人切除膽囊,患者於術後翌日已可以出院。
港大會研究將新技術應用於其他疾病的可行性,包括由現時只處理右腹腔,擴展至可切除左腹的乙結腸,並希望發展出利用胃、大腸及陰道等自然腔的內窺鏡手術,做到完全「無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