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層盆菜自己砌

近日一個關於香港掌故的遊戲節目中,問到早期盆菜的盆應該是甚麼物料,碰巧最近跟一名元朗原居民說起盆菜的歷史,慨嘆現在的盆菜過於商業化,已失去了應有的神髓。我們找來元朗八鄉原居民,示範何謂真正盆菜,讓傳統盆菜復興,說不定有機會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盆菜神髓——門鱔乾

新界圍村人每逢節慶都會燒柴煮盆菜,我們過節也會吃盆菜,從前用三日預備的傳統盆菜,現在一天已可以起貨,就連傳統盆菜應有的門鱔乾,也不是經常出現。據東記盆菜鄧先生說,門鱔乾在盆菜中主要用來燜蘿蔔,只是非原居民的人不懂這傳統,在製作盆菜時沒有用門鱔乾,風味自然失色。

味道融和六層菜

傳統盆菜約分成六層,食物煮好後一層層疊到盆內,這工序又稱為「打盆」。「打盆」是有正宗的要求的,上三層是米鴨、雞、鯪魚球、乾煎蝦碌等乾料,下三層則是蘿蔔、豬皮和圍頭豬肉等容易吸收汁料的食物,這樣便可做到汁料往下滲。雖然每層的食物都是分開煮,但汁料還是以南乳、蠔油為主要調味,吃時味道才夠統一。

第一層:煎蝦碌、油雞

第二層:炸門鱔、手打鯪魚球

第三層:冬菇、蝦乾等

第四層:圍頭豬肉或南乳燜豬腩

第五層:枝竹、魷魚

第六層:蘿蔔、豬皮

盆菜起源自宋代,有傳當時宋帝昺落難逃到香港,途經今日的新界時,當地居民見皇師駕到,倉卒之間取來一些大木盆以盛載菜餚,成了今日的香港盆菜。是新界原居民祭祀、節慶、婚嫁時招待客人的菜餚。

撰文:陳惠賢 攝影:陳富權

模特兒:Orni(Joint Hill)

示範:鄧先生(東記盆菜 2488 5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