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貿易陰霾下,最新公布的中國十月份官方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從九月份的50.8下滑至50.2,遜市場預期,更創一六年七月後最低。雖然當月數據仍處於臨界點(50)上方,但下滑速度較市場預期快。
當中,衡量生產狀況的分類指數下降到現在的52;而新的出口訂單分類指數從九月的52,降至現在的50.8;出口分類指數更從48.0降至46.9,均在臨界點之下。這反映在全球經濟復甦乏力及貿易戰升溫的氣氛籠罩下,內地新出口訂單已面臨壓力。
中國出口增長率由今年五月的12.6%逐步下調至八月份的9.8%,但九月份卻大幅回升14.5%,令市場憧憬貿易戰對中國出口影響有限,但不少近日付運貨物是貿易戰前的訂單,加上聖誕購物季節將在未來一個半月內出現,年底前的中國出口相信仍能保持穩定,貿易戰對中國出口的影響要到明年第一、二季才會逐漸浮現。
從各分類指數皆呈下調迹象,估計整體經濟在第四季將再萎縮,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或低於第三季的6.5%,在消費者的理性預期下,會即時縮減消費,加快經濟下滑勢頭。
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按年增速創○三年後新低。而七月及八月消費增速分別為8.8%及9%,剔除價格變動,實際消費增速僅6.5%及6.6%。
再細心觀察存款金額數字,七九年至一八年的39年間,內地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按年增速從未跌破9%。今年八月內地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按年增長8.3%,創40年來最低。各類存款中,居民存款增速下滑最嚴重。從○八年至一八年的10年間,居民存款增速從18%降至約7%,意味着可用於消費的可支配收入將下調,內部消費或再縮減。
此外,今年上半年國企利潤總額1.717萬億元人民幣,按年增21.1%,但單看國企盈利總額並不能看到真正的盈利表現,需參考資產回報率。國企資產回報率由○七年的6.8%下滑至一六年的2.9%,今年上半年更創下1%的新低,中國國企至今仍佔用全國35至40%的資產總額,但回報遠比非國企低。
內地近年反覆提出要加大中央集權,盡可能集中資源到國企,並把資源分配到對全球競爭和國家發展有利的行業和企業。經濟下調,中央不可能過度收緊信貸,尤其對大型的央企放款依然繼續,但在「去槓桿」的大前提下,非國營環節將面對資金緊張,尤其是中、小型企業面對資金緊張的情況將加劇。
私企生產佔中國GDP的60%,創造85%城市就業機會和50%的政府稅收,私企亦是創新產品和服務的推動者。若中央偏重國企政策不變,非國企的經營環境只會更不利,私企增長放緩,對整體經濟影響比國企還大。
除非貿易戰磋商取得突破和中央加大發展和扶持非國營企業,讓私企能取得足夠融資,提振生產力,讓私企再推動經濟增長,否則中國明年上半年經濟增長很難保住6.5%水平。
香港公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院長及經濟學教授
作者:鄺志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