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金融海嘯已經十周年,主要經濟體雖漸入佳境,但多年來工資增長依然呆滯,導致通貨膨脹低企。相對於已成定局的貿易摩擦,更值得投資者關注的是薪酬增幅往後會否加快、拉高通脹,為資產市場構成壓力。
傳統上,菲利普斯曲線(Philips Curve)為不少經濟學者及中央銀行家所信奉的理論,簡單而言,該理論指出工資增長與失業率呈相反關係;而因為薪金升幅與通脹率變化通常同步,所以該理論又一般被理解為通脹與失業呈交替關係。
雷曼破產後十年,環球經濟早已走出谷底,但不難發現,美國及歐洲等主要經濟體均出現低經濟增長、低通貨膨脹及低失業率的三低現象。當失業率低於自然失業率時,勞工市場緊張,按菲利普斯曲線預測,工資理應早已上揚,但海嘯後多年,工資增幅維持疲弱。
為何薪酬增速低於理論的預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去年的研究指出,近年失業率與工資增幅脫節,生產力增長持續放緩為重要驅動因素。此外,官方公布的失業率未必完全反映勞工市場實況。海嘯後不少經濟體,工人的工作時數減少,非自願兼職的比率上升、臨時工的比例亦見增加。
從實體經濟而言,工資增幅低並非好事,因為薪金增速緩慢會抑制消費開支增幅,拖累經濟增長。對資產市場而言,低工資增長,諷刺地間接成為美股多年牛市的推手。薪金增幅低迷壓抑了通脹,聯儲局只好維持低利率,有利股市。此外,實質工資增長輕微,促使企業毛利率及盈利增加,刺激股價做好。
去年底美國通過稅改後,踏入一八年,當地就業市場出現較明顯的改善。一月平均時薪按年上升2.9%,創○九年以來最大增幅,自此,近月增幅亦維持相約水平。上周五公布最新就業數據,九月失業率跌至3.7%,創六九年以來最低,並連續19個月低於央行估算的自然失業率4.5%。
隨着工資增長加快,美國三月份核心通脹多年來終於回升至2%的政策目標。工資趨升,通脹預期有所升溫,首當其衝是債券價格。近日十年期美國國債息率逼近3.25厘,創七年新高,三十年期長債孳息亦曾創四年新高的3.4厘。
經過半年的發展,貿易戰的負面因素大致已在股票市場反映,不確定性已變成塵埃落定:貿易摩擦會持續一段較長時間,對實體經濟的負面影響將於明年逐步浮現,但不代表世界末日,總體風險可控。因此貿易戰難以進一步為股市帶來太大震盪。
對本地投資者而言,更值得關注的是工資增幅的後續發展,若維持現時的漸進軌迹,則問題不大。假如薪金突然加速增長,勢必帶動通脹,迫使聯儲局加快加息步伐,屆時本地銀行肯定需要跟隨。當利率由超低的非常態,回升至中性水平,部分對利率較敏感的資產市場,例如是樓市,會構成一定壓力。
(中文大學經濟學系講師葉德生參與本文)
中文大學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
作者:莊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