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與炒樓,哪樣才能致富?兩位在股場打滾數十載的老行尊,親自剖析財富增值秘技,「潮州鐵觀音」蔡陳葆心深信「磚頭」投資潛力大,不時把炒股利潤投入物業,令她如今擁有多個價值千萬元的物業;而有「股壇開心果」之稱的藺常念亦直言人生大部分資產來自物業投資。
年近90歲的中潤證券主席蔡陳葆心,大半生都在股場打滾,並成功在股災前及時離場。隨着香港經濟發展、股票市場成熟,她的居所亦愈住愈大。「在六十年代,打工仔要上車須靠自己努力!」當時打工仔月薪有數百元,已算非常高薪,但買樓一定要Full Pay,因無論敍做按揭抑或開銀行戶口,門檻非常高。
不過,當年上車比現時容易,她指,老一輩香港人捱得苦,不似現代人不時花錢轉換新手機、去旅行,所以儲錢相對容易。她分享,人生首個物業在六九年買入,單位面積約400方呎,位於港島西的利華大廈,當時市價僅約3萬元。
她說,買樓的錢來自爸爸給的零用錢,以及在「標會」賺到的利息。「標會」即舊年代一種信用貸款互助會,會與會員合資,借錢給有需要的人,並從中賺取利息。及後由於孩子出世,地方不夠用,故將利華大廈單位放租,並租入灣仔高威樓一個面積達700方呎的單位。
直至七一年,她投入證券行業,初時在世叔伯的帶領下接觸股市,後來自己亦開始買賣。「當年會買香港電話公司、渣甸,因看到業務前景穩健。」她賺到錢,便將股場獲利資金用來買「磚頭」,在朋友介紹下全額支付29萬元買入大坑樓花。惟適逢七三年股災,經濟向下,她買入的樓花遲遲未動工,「其實當時驚足成年,錢付了卻遲遲未見有工人起樓。」最後她的居所落成,就是七六年建成的龍園。
事實上,在七三年股災後,股市一直未有太大升幅,但自七八年,她察覺到成交會再度活躍,於是就在中環士丹利街買入寫字樓,並成立公司,發展實物股票交收業務,至○○年因互聯網發達,相信實物股票買賣勢頭已過,便將公司轉售。
他的三子、中潤證券副主席蔡思聰,半生都在證券行業打滾。當年他由外國畢業後回港,曾於大行工作,機緣巧合下獲邀到中潤證券與母親共事。
他亦看好港島區樓市潛力,並在該區多次買賣樓宇。九七年時他以780萬元買入位於西半山一個面積約772方呎的單位,一個月後呎價升至過萬元,故把單位放售,並以500萬元買入樓高兩層向山、同位於學士臺面積600方呎的單位。未幾他太太懷孕,故將單位給朋友居住,自己與家人租入北角半山一個面積1,800方呎的單位。
現時他居住北角半山摩天大廈,而母親又搬至北角雲景道一個屋苑,二人居所只相隔數分鐘步程,以便互相照應。
智易東方證券行政總裁藺常念是香港最資深的股評人之一,他坦言自己的資產大部分來自物業投資。他早年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畢業,及後曾在香港、美國及加拿大等地的大型銀行工作。
他的第一個物業是於七十年代買入,那時才30歲出頭。「當時樓價普遍十幾二十萬元,第一層樓在北角,是與父親居所相近的私人單位。」他原本買樓自住,但結果無實現,因生計而到非洲工作,同時賺到人生第一桶金。
「當年我的上司是外國人,見他在非洲做生意賺到錢,於是我又跟隨他到當地工作。」藺常念在當地任搪瓷廠經理,三年間最少賺過百萬港元。至一九八五年中英談判時回港,樓價大跌,呎價不用千元,他即買入一些物業,而最平價的是工廈,當年10萬元已買到一個面積900方呎的大單位,而且是合法,租金回報亦可觀。
「好記得九七年在股市賺咗好多錢,但我冇見好就收,最終股市大冧,贏錢變輸錢!」此後他發誓在股場賺到錢就用來買樓,於○○年、○七年、一七年在股場贏錢後即買「磚頭」保值。對於買樓,他偏好無敵大海景單位,但不少樓宇愈建愈高,景觀未必合乎心水。
他笑言「有幾多層就當然唔講得你知,你知就全世界知我有幾錢身家!不過,只可話我一生的資產大多來自物業市場。」
他又嘆道,近年在股場獲利亦難於香港買樓,現時本地物業價格動輒千萬元,即要繳付近500萬元現金作首期,故他轉戰海外物業市場,當中較看好澳洲、英國及加拿大市場,認為物業可保值。
對於如何勉勵現今年輕人,他表示:「若老竇唔生性,後生仔都好難上車,我都戥你哋可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