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Talk:數碼遺產爭議難平息

大台播爭產劇,曾經是收視保證。他們爭的是實實在在的資產。但是,數碼遺產又怎樣?這問題已提出多時,卻一直未有圓滿方法解決。

數碼遺產即是在生時所產生的網上內容,即Facebook貼文,私訊對話、儲存在雲端的檔案、購買過的影片和音樂,甚至是虛擬道具等。

提出數碼遺產概念,源自德國的一宗官司。一名15歲少女在一二年被地鐵撞死,父母為求查明愛女死於自殺抑或意外,要求登入她的Facebook帳戶,但Facebook以保護用戶資料為由拒絕。案件上訴至聯邦最高法院,法官最後裁決,父母可繼承女孩的Facebook帳戶,情況等如日記、信件等私人訊息,都會在擁有人死後轉移給遺產繼承人。

受制各地法例及公司條款

數碼遺產至今仍要面對兩個問題。第一,法律地位未完全明確,德國的案例以傳統法例引伸而來,美國則個別州份正在着手寫入法律,其他國家則未有定義。第二,網絡服務的用戶條款各有不同。蘋果公司的iCloud講明內容不可轉讓,無論用戶資料,或在iTunes購買歌曲、電影的版權,離世後便化為烏有。谷歌則設閒置帳戶管理員,讓用戶自定逾期期限,身故後再沒有登入活動,過期後可交由指定用戶接手帳戶內容。

不過,當愈來愈多網上服務,尤其虛擬貨幣、支付工具涉及真實資產,數碼遺產的話題將會討論得更入肉。

艾雲 

在財經界打滾多年後,毅然投身資訊科技行業,成為i世代,深信資訊科技對經濟帶來革命性改變。

作者:艾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