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人行發炮 財策望鬆手

所有搞投資、金融、政策的朋友們,最近肯定關心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直言怒斥」財政部門不作為的新聞。作為一個股市投資人,第一反應不是誰對誰錯,而是內地的財政政策有無可能適度放鬆?進而給股市帶來巨大提振?

近年來,內地有意控制槓桿,廣義貨幣供應量增速明顯下降。今年以來連口徑更寬的社會融資總量及增速也在明顯下降,這對股市當然不是利好。若貨幣政策如中央明言般,肯定不會再輕易放鬆,那麼就得指望財政政策。

稅收增速過快惹質疑

所謂「財政政策」,就是政府是否放鬆錢袋子。大家感受最直觀的,就是對新能源汽車和光伏行業的例子,加大補貼,則這兩個行業紅紅火火;財政說對不起,要削減甚至取消補貼,則這兩個行業的股票很多便陷入困境。

今年以來,財政政策一直是挺矛盾的。最直接的感受是,為甚麼中央反覆說要在財政領域更主動一些,但稅收增長速度竟仍高企,甚至比往年更高,增速大幅度超過了GDP增速?財政是個再分配手段而已,拿走了太多,意味着對消費、對工業、對投資是個擠出效應,是不利於經濟成長和股市表現的。

人行的文章,按照很多行業人士的話,「說了人行很多年想說卻沒有說的話」,這些話直接挑明人行和財政部之間的矛盾。如「財政部將財政風險轉嫁金融部門」,「金融機構管不住地方政府的違規融資行為」等等。

不過,有商榷餘地的是,文章乃把人行和財政部完全割裂為兩個獨立的政府部門,似乎是財政嚴重依賴銀行,把口子豁大了,把融資搞出來了,結果壯大了經濟,擴大了稅源,財政拿了錢,而把風險甩給了銀行。

幣策將長期保持克制

在中國財經體制下,這兩個核心部門怎麼可以單獨算帳呢?不可以,都是一起的。中國經濟要發展,要解決就業,必然也要提高槓桿,必然要擴大借款,這是常識。而在中國傳統體制中,財政赤字大幅度提高好呢?還是擴大銀行的資產負債表更好呢?顯然後者更隱蔽一些,更可接受一些。否則,一個嚴重倚賴負債的政府報表,恐怕會被人直接炮火全開的批評個沒完。

過去不是總批評美國、日本、希臘等政府的負債佔GDP比例太大,嚴重削弱其貨幣可信度嗎?怎麼允許類似的批評,類似的板子打在人民幣身上呢?

但是,人行文章看來還傳遞了一個資訊:財政按兵不動狀況恐怕要有所改變。貨幣政策這邊,恐怕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會比較克制,不會放水,如果經濟需要,推手更應該來自財政。那無非就是增加政府花錢的力度。

財政赤字,確實不是愈少愈好,要和經濟發展相匹配。今年財赤的安排,只有2.6%,還不及去年的3%。沒有增長,談何積極?貨幣政策是穩健中性的,那財政必須敢於衝出來,更積極一些,這個赤字比率,完全可以搞到4%。而且地方政府的債務被嚴肅控制後,財政不能再坐在稅收高速同比增長的所謂政績上沾沾自喜了。

結論是,作為在文中用上「耍流氓」字眼的特殊文章,背後恐怕不是官員個人觀點,而是代表了管理層下一步要做的事情:改變財政的保守和不作為,以對沖寬鬆貨幣政策的暫時缺位。

吳小平

資深金融人士,曾任中金公司財富管理部執行總經理,現投身互聯網金融創業。

作者:吳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