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中國要做經濟大哥挑戰多

中國利用十五年時間與美、歐為首的西方國家進行馬拉松式的談判,並作出大幅度的關稅減免和各項市場開放的承諾,在二○○一年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世貿)。

倡「全球化」與美打對台

不少評論認為,中國作出有史以來最大程度的關稅下調和市場開放,是要避免每年與美國談判「最惠國待遇」、減少與歐美的貿易摩擦和進一步開拓西方市場,這些無疑是驅動中國加入世貿的原因。但最主要是中國希望透過加入世貿,由以往跟隨全球經濟遊戲規則的跟隨者,逐漸成為規則的制訂者。

雖然中國在加入世貿前,外交及對外經濟原則一直遵循一九九二年時政府的訓示,要讓中國「韜光養晦」、「不出頭」及要「有所作為」。但這個策略在加入世貿後已有變動,當時有官員主張要中國採取更積極姿態。

至一三年提出「一帶一路」的重大倡議,經過四年時間的積極推動,不難看見中國透過「一帶一路」推展大型跨區域的基礎建設投資,帶動與歐亞大陸的經貿合作,從而建立中國成為全球政治及經濟發展的引領者。

在去年一月國家領導人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講話時,「韜光養晦」的策略似乎進一步改變。他在講話中說,中國應「引導經濟全球化」。國務院之後在年度政府工作報告中多次提到「全球」及「全球化」,與美國總統特朗普倡議的「美國優先」打對台,從而提升中國成為一個支持全球化的「經濟大國」。

須打造國際金融中心

毋庸置疑,中國在朝向「全球經濟大國」的目標在加入世貿後加速推進。中國過去十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翻倍,已經達到70萬億元人民幣。

然而,要領導全球經濟,中國必須完全擺脫「中等收入陷阱」發生的機會,意味着中國要提升勞動生產力和科技創新,讓人均生產總值提升至高水平(12,236美元)。而中國一七年人均生產總值為8,583美元,以現時內地的經濟增長,要追上高收入國家水平,仍有一段頗長的路途。

縱然如此,相信中國最終都能在高收入國家佔一席位。當前最大的挑戰是,要成為全球經濟的領導,中國必須擁有一個穩健的國際金融中心。雖然中國自九十年代開始的一連串金融改革以來已取得極大成就,但要建立一個穩定、開放和資金自由進出的國際金融中心還有很遠的距離。

人幣佔全球儲備僅1.1%

與此相關,擁有廣泛流通的國際貨幣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不可缺少的一環,人民幣的流通雖已大增,但作為國際投資和儲備貨幣,與美元、歐元和日圓相比,人民幣比例仍極低。以一七年第四季為例,美元和歐元已佔全球儲備貨幣的72.7%,而人民幣僅佔1.1%。中國要領導全球經濟,看來還要跨過多重挑戰。

鄺志良 

香港公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院長及經濟學教授

作者:鄺志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