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翻炒對日貿易戰術

中美貿易戰令人回想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美國亦曾與日本出現貿易爭端,現時美國貿易官員毫不諱言十分欣賞當年列根政府成功以關稅迫使日本開放半導體市場,並限制鋼鐵及其他出口,而當年有份執行政策包括美國貿易代表萊蒂澤。不過,有分析質疑當年的策略目前是否適用。

同用「301條款」對付

回溯八十年代,日本跟中國一樣,對美國享有龐大貿易盈餘,日本當年的工業優惠政策令當地企業進身環球巨企,而中國今時則希望取得美國科技以建立本身的產業。

美國過去迫使日本開放市場的主要武器是美國貿易法案的「301條款」,亦是現時對付中國的工具,授權總統透過關稅及其他手段解決貿易糾紛。

不過,相對中國,日本只是小國家,而且是二戰戰敗國,依賴美國的軍事保護,但反觀中國如今正重新建立世界大國地位。當年的美國共和黨的貿易權威Clyde Prestowitz表示,「301條款」對日本奏效,但質疑對中國能否成功,指出中國是「不同的動物」。

面對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日本從未進行報復,甚至未有作出報復威脅。

華迅速報復挫銳氣

相反,中國在美國總統特朗普威脅對從中國進口的500億美元貨品徵收關稅不足廿四小時內,便列出相等貨值的報復清單。

日本當年最後透過讓汽車及電子企業到美國設廠,直接僱用數以十萬計美國工人,並建立政治盟友特別是共和黨,以紓緩貿易糾紛。但這個方式不適用於中國,美國因憂慮國家安全,愈益阻撓中國對半導體和其他科企的收購。此外,中國針對農產品商品進行報復,希望增加特朗普政府的政治壓力和貿易戰成本,從而逼退華府,即使這樣中國自己亦會有所損傷。

九十年代曾任克林頓政府美國貿易代表、協助解決美日貿易糾紛的Mickey Kantor認為,經驗顯示最重要的是目標和策略,但特朗普一方面對中國作出報復威脅,其他白宮官員則安撫市場稱沒有爆發貿易戰,他認為這會削弱華府在美國本土和與中國的政策信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