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板新股上市普遍採用的全配售機制,之所以面臨廢除危機,大有機會由於屢為別具用心者利用,造成公眾持股量不足。
基於市場發展利益作為考慮,倘因一小撮人的違規行為而貿然把這個行之有效的機制禁止採納,恐怕影響真正需要募集資金發展業務,但又鮮為認識而且乏業績支持的新創企業尋求上市,也違背創業板原來意義,不利市場長遠發展。
現時新股上市莫說是創業板,就連主板的包銷商也與往昔不同,非等到最後有把握新股成功全部銷售出去,是絕不會簽訂包銷合約。更何況供公眾申購更要「望天打卦」,不知市場反應會是怎樣,則既乏業績支持,又鮮有人認識的新創企業,憑甚麼可以得到包銷商願意為他們包銷?
這個情況之下,新創企業要不「設法」令包銷商滿意新股必可全數銷售出去,要不便是打消上市念頭。否則,花上數目不菲的上市費用後,到頭來沒有包銷商承銷,上市計劃以失敗告終,財務損失可是不輕。
因此,由於市場反應難以估計,股份的成功銷售無法獲得保證,收緊新股銷售的空間例如必須供公眾申購的規定,勢影響新創企業尋求到創業板上市集資的機會和信心。
年來創業板上市新股掀起一股歪風,監管單位斷然對全配售形式招股的創業板新股加緊規範,乃是不難理解的事。
然而,由於一小撮人的不規範或是違規行為,而驟然改變行之多年而且是維持有效融資渠道的機制,這個做法是否值得?我認為還是需要審慎從事。
事實上,在現行股市交易的高度系統化與透明度下,加上券商按規定保留完整交易紀錄,違規交易行為是完全不難查證。
因此,要遏止近年來創業板新股股價亂舞、不合理上升等疑似「造市」行為,必須從嚴謹執法方面着手,而並非如廣東諺語所說的「斬腳趾避沙蟲」般,藉着修改規則或提升上市門檻來遏止,才屬有效。也要避免「一竹蒿打翻全船人」,影響市場正常集資功能及真正有需要透過上市融資發展業務的新創企業的機會。
創業板的歪風毫無疑問是必須正視,透過全配售機制讓股份落入同路人之手,致公眾持股量受到控制,藉此把股價造高,這種行為其實與「造市」無異。
正常的投資者不會在股票甫掛牌便立即以高出上市價多倍的價格求貨,誰在「造市」其實不難分辨得出,投資者在價格高出上市價多倍下仍然追入,那麼便要看看我們的投資教育是否做得不足。
說實在的,投資創業板股份向來具一定的風險,投資者開立股票買賣戶口的時候,都必須簽具接受風險的聲明。散戶在股份甫掛牌,公司還談不上有業績表現的時候,便以高於上市價格多倍,甚至數十倍以上的價格買入股份,其本身也必須對自己的投資決定負上一定的責任。
免責聲明:本文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作者所屬任何機構之立場。
六福金融主席兼行政總裁,從事證券業40餘年,曾任港交所上市委員會及政府委任獨立非執行董事等職務,現時亦是多家於港交所上市的公司之獨立非執行董事。
作者:許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