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球兩大經濟強國,中國與美國的互動關係舉足輕重。特朗普入主白宮後,兩國元首的首埸會面廣受關注,會後雙方就貿易摩擦問題拋出『百日計劃』,擺出以和為貴姿態,短期中美貿易戰開打風險,暫且得以紓緩。
雖然目前對於「百日計劃」細節所知有限,但市場估計將包括中國進一步開放金融領域投資,同時擴大進口美國一系列農產品,尤其是牛肉,基本上是重啟協商奧巴馬政府擱置的中美雙邊投資條約(BIT),反而至為觸動兩國貿易緊張局面的鋼鐵領域,卻未見提及,頗令市場感到意外。
事實上,中美貿易爭拗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去年美中貿易逆差高達三千多億美元,幾乎佔美國貿赤總額近半。去年美國大選期間,特朗普信誓旦旦,承諾坐上總統寶座後,會用盡方法將外流的製造業職位帶回美國,核心手段離不開透過關稅及匯率操控指控,對付貿易逆差來源,矛頭直指中國。
早在「習特會」之前,兩國就貿易問題隔空罵戰,劍拔弩張,美國指摘中國鋼鐵在美國低價傾銷,特朗普更在會前施壓,簽署行政命令,促使美國商務部啟動貿易逆差調查,嚴格執行反傾銷法與反補貼法,一副寸步不讓的姿態。中國方面亦不甘示弱,直斥美國限制美國高新科技出口,是構成兩國貿易失衡,引發巨額貿易逆差的元兇。
從樂觀角度看,美中「百日計劃」猶如開出三個月的安全期,放下如箭在弦的中美貿易爭拗,顯示兩國願意協商,以時間換取空間,避免摩擦即時升級,暫且打消美方大幅提升進口關稅,誘發中國貿易報復帶來的傷害。值得關注的是,事件中也反映特朗普對處理美中貿易關係的態度轉趨審慎,與甫上任即試圖兌現選舉承諾,迅速連環發出行政指令,如限制伊斯蘭入境條例,以及研究向墨西哥徵收關稅補貼邊境建牆支出等瘋狂行徑,已有很大的分別。
無可否認,美中作為全球最大經濟體及貿易出口國,兩者都深明合則雙贏,衝突則兩敗俱傷的道理。不過,要在短時間內透過開放市場推動兩國經貿平衡,一下子化解三千多億美元巨額貿易逆差,無疑是強人所難。悲觀者更揣測「百日計劃」會否是美國先禮而後兵的一着,實則是美國單方面向中國施壓的「百日通牒」?這對行事不按章法的特朗普政府來說,答案更是難料,但可以肯定的是,中美貿易風險短期可望紓緩,長遠仍難免摩擦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