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發展灣區 把握機遇

內地「兩會」過後,筆者接連出席深港多個講座,大多涉及「粵港澳大灣區」。國務院總理給予香港今年重點任務,就是研究制訂「灣區」發展規劃,提升對外功能。

協助國家接通東南亞

外圍變局,美國突改策略,大美優先,減少操心他國。過往悉心部署,令各國政權改變,包括蘇聯、巴爾幹半島、中東、北非和阿富汗等,美國能否得益惹爭議;這邊廂,亞洲經濟圈閃爍不斷,沙特阿拉伯出訪亞洲推銷仿似「一帶一路」的「2030願景」,俄羅斯來華發熊貓債,澳洲和菲律賓同時與中國關係升溫,聯合國決議讓「一帶一路」倡議南亞等地發展。

香港是時候探討如何捕捉這些轉變,尤其東南亞和南亞等地。

香港位處大灣區的心臟(見圖),對外目標就是協助國家在「一帶一路」接通東南亞,發展這個在二十一世紀全球冒升的經濟體。

這區相對西方落後,但又較中亞或中東等地風險較低。隨着美國和歐盟經濟模式和實力的轉變,東南亞更有需要自力更生、成長和擴展。可能的模式包括:東盟本身的10國,10+1(中國)、10+3(中、日、韓)或10+6(中、日、韓、澳、紐和印度)亦即是「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可以肯定,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脗合這地區的發展,且角色日漸加重。

當中,香港金融經驗極為突出,亦是經濟發展的必須元素。競爭雖有新加坡和東京,但香港畢竟是中國的地方,連同周邊省份,與東南亞有着歷史悠久、文化相近的特點,如何制訂計劃將為關鍵。

灣區概念由廣東提出(圖中的小圖),借助香港金融優勢,建立香港為龍頭的「金融核心圈」,利用前店後廠等九市「城市群」,重點依託澳門、廣州、深圳和珠海四地,配合自貿區先試作突破,帶動各行各業構建優質生態圈。

各城合作產協同效應

這構思與自貿區早期設想作了修飾,當初「前海」聚焦金融創新,包括股權中心等,競爭感覺較強,結果中心點的中心,難從香港立即轉移。今天強調及圍繞香港的金融基石,結合「城市群」概念,通過「基建聯通」,發揮各自優勢互補。以此作切入點,研究合作計劃,積極性提高。

灣區城市群概念並非新事,如東京灣和舊金山灣的高校創新能力,都可令社區持續發展,贏遍世界(見一五年四月「推動灣區效應」),亦可與自貿區合作推動「企業財資中心」,匯聚各地企業,發展區內貨幣(見一五年七月「亞洲CNH乘勢而起」)。

但毋庸置疑,內地城市與港澳全面合作並不容易,過往例子無數,優點是一國兩制,缺點也是一國兩制,一地兩檢也遇上困難,其他難度可想而知。希望智者多提有建設性想法,今年內把「灣區」發展規劃藍圖落實。

陳鳳翔博士

三十年資深銀行家,一帶一路國際發展聯盟秘書長、城大MBA課程協理主任兼客座教授、銀行學會出版事務委員會高級顧問、人民幣通識主持人,於英國和香港取得金融學等三個碩士及博士學位。

作者:陳鳳翔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