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尾大不掉 去產能路遙遙

中國經歷漫長的粗放型經濟發展,過度投資後遺症,在鋼鐵及煤炭行業最先出現產能過剩問題,最低迷甚至有「菜比鋼貴」的畸形市場生態,近年中央推動「供給側」改革,面對盤根錯節的利益關係,也只能見招拆招,急也急不來,在國企尾大不掉,失業安置等問題,去產能前路仍是漫漫長路。

綜觀當前環球經濟,復甦乏力,國際貿易不振,中國經濟放緩,形勢並未樂觀,今年「兩會」去產能成為聚焦的經濟範疇,中央政府工作報告中,指今年鋼鐵去產能目標五千萬噸,較去年超額完成的六千五百萬噸基礎上,有所減少。發改委解畫,強調並非去產能力度減弱,只因去年成績超卓,在較大基數下,今年去產能力度仍然不小。

作為全球鋼鐵生產大國,中國佔全球粗鋼產能五成以上,遠遠拋離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產出過剩不僅是自身市場問題,也牽連國際鋼鐵行業的平衡生態,影響深遠。一六年中國開啟去產能,雷厲風行的行政指令,鋼鐵及煤炭率先被整頓。值得留意的是,上半年鋼鐵行業僅完成去產能目標三成,但到下半年卻忽視展現「中國速度」,超額完成,不禁使人懷疑,為達硬目標,當中有多少是濫竽充數,純粹搬弄長期停產的殭屍產能粉飾數據之舉。

縱使數據無水分,由世界鋼鐵協會推算,今年環球鋼鐵需求增長仍然似有還無,只得百分之零點二,在全球平均產能使用率低企不足七成水平,鋼鐵市場一旦回暖,企業扭虧為盈,利之所至,內地隱伏的閒置產能,隨時死灰復燃,令改革功虧一簣。

無可否認,今年國內外經濟形勢更不明朗。在內,中國樓市調控力度加大,對鋼鐵業衝擊難料;在外,打着本土旗幟的特朗普正式入主美國白宮,中國匯率及傾銷問題隨時推上風口浪尖,特朗普視中國是敵不是友,即使貿易戰未開打,可是長年摩擦不絕的鋼鐵貿易議題,雙方已是劍拔弩張之態。

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增長急轉直下,官方口頭不追逐虛高的數據,現實卻須力撐GDP目標在合理範圍內。歸根究柢,經濟增長不能太低,既要保住活力,也要安置「供給側」改革牽連下的失業人口。一六年鋼鐵及煤炭行業去產能改革,人社部安置勞動人口逾七十二萬人,今年預算亦達到五十萬人,改革固然沒有回頭路,可是經濟大氣候乍暖還寒,過激政策引發社會不穩亦非當局願見,中國成功去產能依然是遙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