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華推財策更勝幣策

今年一月內地公布一六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為6.7%,雖達至國家增長目標區間的6.5至6.7%,但增長率為廿六年來最低數字。內地GDP增長由一○年的10.6%,連續下滑六年,增速降3.9個百分點。一七年能否保住6.5至6.7%的增長率,筆者有保留。

首先,在GDP增長勢頭持續向下,居民收入必然受負面影響。就以一六年居民收入增幅為例,扣除價格因素後的增幅低於GDP增幅,這意味居民收入未能追及GDP升幅,無可避免影響內部消費,內需推動來年GDP的動力將被拖低。另從成本角度看,農民工已成內地主要勞動力,但在○四至一四年的十年間,農民工實際工資增2.74倍,每年平均成長10.6%,遠高於同期GDP年增長率。

勞動力成本增加,直接削弱製造業競爭力,加上其他後發國家(如柬埔寨、越南及緬甸等)的生產技術不斷成熟,成本比中國低,內地先前擁有的勞力密集優勢很可能會大幅減弱。最後,外圍因素未見好轉,歐洲市場仍停滯,美國市場有較明顯復甦,但特朗普上台後的保護主義姿態,令中國來年外貿表現蒙上陰影。

增貸谷經濟 風險升

人民幣兌美元在過往四年已累積貶值約10.4%,但未大幅刺激出口增長。無論從內需、生產成本和外貿分析,一七年中國GDP要達至國家增長目標區間的6.5至6.7%並非易事。

中國要達至GDP增長6.5%並非完全無可能,但筆者已多次強調中國不能再透過增加市場借貸推高投資,刺激增長。由一○至一六年的六年間,內地貸款的高速增長,已令不良貸款由一○年的1.1%,增至一六年的1.75%。比率看似仍處低水平,但實際的不良貸款餘額同期已由4,336億元人民幣,急升至13,921億元人民幣,升幅高達2.2倍。再利用貸款增長刺激經濟,只會增加金融系統的風險。

人力及科研值投資

再看內地的貸款與GDP的比例,由○八年的120%升至一六年230%,這意味中國經濟要利用愈來愈多的信貸,才能製造等值的GDP,反映內地貸款的邊際效率不斷下降。

要更有效提振經濟,實施擴張性財政政策(Expansionary Fiscal Policy)相信更奏效。政府應選擇一些有助長遠經濟增長的環節加大投資,當中人力資源培訓和科研發展是最值得投放更多財政資源。內地製造業佔GDP的比重,已由○六年的47.6%,持續調低至一五年的40.9%,同期服務業的比重則由41.8%攀升至50.2%,中國已成為服務業為主導的經濟,需大量專業和高質素的人力資源。

財赤偏低有利投放

在製造業方面,內地居民對產品的需求,已由中低端邁向中高端,一五年內地高技術產業增長達10.2%,遠超GDP增長,可見高中端產品發展潛力,要再鞏固和發展高中端產業,科研發展的投入不可或缺。以現時內地財赤只佔GDP的3.5%,仍屬低水平,中國絕對有條件利用財策穩住經濟,只要恰當投放,對長遠經濟增長亦有裨益。

鄺志良 

香港公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包括中國經濟政策及發展。

作者:鄺志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