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零售巨頭亞馬遜計劃今年初於西雅圖開設實體超市Amazon Go,舖內不設收銀處,而是透過自動偵測顧客從貨架取走的貨品,當顧客離開時自動從其帳戶扣錢,被《紐約時報》形容為「職位的終結」。不過,不少業界人士並未過於悲觀,認為過去十年即使網上銷售、自助結帳及非接觸式支付興起,但美國店員的數目仍較十年前輕微增加。
除Amazon Go外,日本東芝亦在測試新的自動結帳機,特別設計的購物籃可自動探測籃內的商品並計算金額,當顧客將籃子放在指定地方,籃底會移開,商品會自動「打包」到下面的袋子,讓顧客帶走。這些新技術的出現,再次激起有關機械威脅工人飯碗的辯論。
據美國勞動統計局資料,美國一五年約有350萬人受僱為收銀員,職位數量僅次於售貨員,但預料未來十年收銀員數量僅增2%,顯著低於整體職位增長的7%。英國零售商協會更估計,隨着科技取代大部分工作及最低工資上升令工人慘遭淘汰,到二○二五年將有三分之一零售業職位消失。
不過,自動化亦非靈丹妙藥。美國連鎖藥房Walgreens六年前裝設了數台自助結帳機,但由於顧客未能適應最終放棄;美國連鎖超市Albertsons亦放棄了部分自助結帳機,取而代之的是增加能更快結帳的「快線」,認為此舉更有效率。
事實上,有研究顯示,德國境內只有3,200台自助結帳機,遠少過英國的4.8萬台,主要原因是德國人希望受到款待。法國零售商家樂福行政總裁Georges Plassat認為,人與人之間的現實網絡是重要基礎,特別是購買食物的顧客都希望得到建議和服務,這亦是實體商店的優勢。
美國折扣超市Trader Joe's反之採用樂於與顧客聊天的員工。即使是在大部分分店均已設置自助結帳機的零售巨頭沃爾瑪,亦承認聘用更多員工,才是抑制同店銷售連跌五季的最佳方法。
波士頓大學法學院教授貝森以七十年代自動櫃員機(ATM)出現為例,美國的銀行櫃位職位不僅沒有減少,反而還增加了超過一倍為例,說明就業職位和自動化往往同步增長,與市場一般想法南轅北轍,這是因為ATM的出現令銀行可以縮小分行面積及降低成本,於是銀行可擴張分行,整體聘請更多員工。
無可否認,機械有時的確會取代人類,但自動化促使生產力提升,帶來更多財富、更廉價的產品和更強勁的消費力,並最終創造更多職位。不過,仍有不少聲音認為現時情況是機械和人工智能同時出現,隨着市場上愈來愈多保安機械人和自動駕駛車,許多人恐怕會永久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