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市場流動性趨緊,影響A股投資氣氛,拖累滬深兩市昨日低開後續跌。內地股市近年波幅明顯收窄,貨幣政策去槓桿影響債市回報,亦影響A股公司將剩餘資金來投資。
外電引述數據指出,內地上市公司去年用於購買理財產品的資金規模,按年上升40%至1,100億美元(約7,560億元人民幣)。此舉亦反映在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下,企業放慢擴張,並將資金用於短期投資上。
滬深股市低開後,早段雖然輕微向上,惟大市整體動力有限。滬綜指跌0.12%,收報3,153點;深成指跌0.23%,收報10,055點;深圳創業板指數跌0.6%,收報1,889點。交投方面,滬深兩市主板成交3,511億元(人民幣‧下同);滬股通全日餘額118.83億元,資金淨流入11.17億元;深股通全日餘額123.31億元,資金淨流入6.69億元。
開源證券分析指,內地股市交投隨假期結束上升,惟整體成交仍屬偏低,銀行及券商等大價股偏軟,拖低指數表現之餘,亦影響投資者入市意願。山西證券認為,內地資金回籠壓力較大,利率趨升的影響逐步顯現,投資者警惕短期市場風險。
內地經濟增長放緩,影響企業以剩餘資金投資業務的態度。外電引述數據指出,內地去年有約767家上市公司,將剩餘資金購買理財產品,其涉及的資金規模按年上升40%,至約7,560億元。當中,近半資金用於購買1至3個月的短期理財產品。分析指出,在經濟放緩情況下,企業認為購買理產品,提供較其他投資渠道更為吸引回報。此舉亦反映內地資本及信貸市場效率轉差。
數據亦顯示,企業用於購買理財產品的閒置資金中,近58%來自市場集資。另有數據統計,過去十年A股公司透過配股(內地稱定向增發)等方式,在市場獲得的再融資規模共達6.5萬億元,其金額較同期新股IPO的集資規模高出近十倍。此舉亦使市場關注到,內地對上市公司配股集資監管是否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