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持續面對「十面霾伏」威脅,更進襲港境引起市民憂心忡忡。其實,中國霧霾問題由來已久,已惡化到非治不可的地步,既嚴重傷害國人的健康,其所造成的醫療及經濟潛在損失難以估量,猶如是為早年盲目追求高速增長買單找數。
中國經歷二、三十年對經濟高增長的追求,無視對環境造成長期破壞,誘發的污染惡果一發不可收拾。當前中國經濟放緩未見盡頭,霧霾天數大增,在倚重固定資產投入的經濟結構一日不變,實難擺脫污染困局而又不折損經濟增長,尋覓藍天成為奢侈的目標。
隨着冬季來臨,全國多個城市因霧霾嚴重發出污染天氣預警,空氣污染微粒密度,嚴重到足以即時威脅健康,中國自稱與環境污染開戰,可惜霧霾問題遲遲未有起色,反有愈趨惡化之勢。
歸根究柢,中國弄至今日烏煙瘴氣,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增長一直以量為先,無視對環境的傷害及可持續性,結果不遲不早,到今日經濟高增長不再,來一個「本利歸還」。
說穿了,污染與經濟結構關係密不可分,即使進入了L形經濟低增常態,可是中國的固定投資總額佔GDP總量,仍達八成以上,極度倚重以投資拉動,在保增長的大前提下,基建投資固然不斷加快,股災後改以扶持樓市撐起經濟,掀動房地產市道投資熱度進入新高峰,催谷起鋼鐵、水泥、化工及有色金屬等污染行業,加上煤炭礦商對減產指令陽奉陰違,種種原因,使得治理環境污染事倍功半。
事實證明,中國不是沒有阻止霧霾的能力,一四年亞太經合會議(APEC)在中國舉行期間,北京由霧霾一片瞬間變得藍天白雲,在當局大規模勒令污染工業及煤礦停產限產,汽車嚴施單雙號限行,結果在霧霾季節下,炮製出「APEC藍」成為一時佳話,但以停頓經濟活動換來的一口新鮮空氣,實在也是難持之以恒。
其實,中國若要擺脫污染困局,經濟結構必須作出根本的調整,甚至把世界工廠角色拱手相讓,將低端與高污染的製造行業往外遷移,可惜在經濟正走下坡的當下知易行難,在防治污染與保經濟之間,短期看不到兩全其美的好辦法。
更令人擔心的是,霧霾在中國變得恒常化之後,不但交通運輸癱瘓,市民更付出健康甚至縮短壽命的代價,在污染程度已去到不宜居的狀況下,外國企業以至優秀人才難留,若不趕緊抓準污染源頭,對症下藥,徹底治理,則經濟可否持續發展實屬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