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監會主席劉士余近日猛烈批評內地險資的槓桿收購,形容是有如強盜的「野蠻人行為」,隨後中保監發函叫停個別險企的業務,配合一系列嚴格監管險資進入股市措施,引發議論紛紛,A股具險資舉牌概念的股份大插水,重演「計劃經濟」下一收就死的悲劇。
一直以來,保險業與資本市場關係密不可分,險資是股票市場資本重要來源。發展成熟的西方國家,近三分一股市資本,源出於保險業的投資,成功例子更是比比皆是,美國股神巴菲特的龐大上市王國,正是運用保險生意,累積龐大保費再錢搵錢的模式,加上其驚世投資視野,取得輝煌成就。
從另一角度看,由於險資普遍具備較長年期的投資目標,並非快進快出的股市投機掠食者,對於險資參股,上市企業普遍也是抱歡迎的態度。
中國當局對內地險資舉牌、收購,作出嚴厲指控,實際上凸顯了資本市場環境的變化,制度的根本問題。近年,內地保險行業發展飛快,持續高保費增長,積累龐大資本,當近年中國經濟增長由急轉緩,利率持續向下,龐大的民間財富苦無出路,觸發史無前例的資產荒,保險企業再難以從傳統銀行存款、固定收益資產投資,例如國家債券身上得到理想回報,無奈退而求其次,染指風險資產,提高在股票市場的參與度,也是為勢所逼。
無可否認,內地保險業競爭白熱化,部分進取的險資通過各式各樣的創新型產品,包裝成高收益以作招徠,在市場肆意吸取資金滾大成小巨人,藉監管制度的灰色地帶,踩界以舉牌方式頻頻出擊,在股市無風起浪,與長期投資賺取穩定收益的原意相違,而投資期限錯配風險、訊息披露不透明、為達目的敵意式購併等問題,最終引來當局出口又出手打壓。
今年三月,中保監主席項俊波還在對業界貼金,指險資是國際金融市場上重要的機構投資者,言猶在耳,今次中證監對險資入市的態度大逆轉,揭示保險業確實存在漏洞,以惡意舉牌、收購,甚至是憑藉「不明來源」資金達到競逐短利的目的,尤其是部分短周期、高收益的險資崛起,一旦市場波動,隨時引發流動性危機,掀動股市骨牌效應。
毫無疑問,中國資本市場還只是初哥,制度上缺失無可避免,縱使監管滯後,在險資問題萌芽之初及時整改,短期震動難免,總好過禍患一發不可收拾,最終爆煲要整個社會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