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香港金融太開放

本地金融服務業尤其是證券界,於市場愈朝國際化發展下,經營空間愈來愈窄,甚至面對被淘汰的厄運。

有些說法是業界不與時並進,但問題癥結是特區政府致力開放市場時,沒有考慮本地業界經營環境和競爭空間,反更有借市場開放,有意無意逐漸邊緣化,甚至摧毀本地業界生存空間之嫌。

中資打破大行壟斷

內地股市發展僅廿六年,目前活躍的證券投行其數目不下數十家,而且大部分都很有規模,資本逾百億元以上的,隨手沾來也不少。金融業不但在內地有長足發展,而且很多已能進軍香港,甚至可在IPO新股上市市場,與眾多國際金融投行競爭。我曾經多番說過,假如中央政府在發展內地市場時,也秉持特區政府官員的態度,只盲目對外資開放,沒有注意到本土業者的承受能力及發展作適當保護或扶持,哪可打破過去廿多年以來,香港IPO新股上市都由大型國際投行壟斷的局面?

說到這裏,筆者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國證監會前主席周正慶於任內的一句話,當時中國剛獲通過加入世貿組織,按照世貿規定要把市場對外開放,傳媒趁着他在香港出席研討會時,問他何時開放內地證券市場予外資參與,他的答案是「我們內部還未有做好準備」。

他這句話可解讀為他認為內地證券市場的發展尚未足夠可開放讓外資全面進入,也是他忝屬為政者對市場及業者負責的表現,而非一味貪功,盲目開放,不理會本身市場及其業者是否已準備。

保持內資獲控制權

結果,中國讓外資參與經營證券投行,最初只能佔三分之一股權,後來循序增加至目前能共持有49%,仍談不上所謂的控制權。直至年前,特區政府與內地商務部就更緊密經貿關係協議十(CEPA10)訂下在上海、廣州及深圳各可設立一家由非內地企業持股51%的全牌照券商,才稍為突破上述必須由內資持有控制性股權的局面,但是可持股51%者還只屬純港資券商,有外資股東參與的背景之港資券商,也不符合資格,故外資券商還是絕對被拒諸門外,只能與內地證券投行合作,做個非控制性股東。

內地對外資開放步步為營,在國際投資市場看似固步自封,難免受批評,但如非這樣及在政策上作保護與扶持,內地便無法孕育那麼多具資本實力的證券投行,縱使來到香港也能在IPO新股上市方面跟國際大型投行爭一日之長短。

適當維護本土利益

事實上,無論市場如何對外開放,主權國對本土金融安全及其所屬市場,包括有關業者的利益作適當維護和扶植,乃天公地義、愛民若子的政府之責任所在,在全球包括各主要金融市場也十分普遍,又何獨是中國!

(從港股市場A股化說到內地股市之二十七)

免責聲明:本文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作者所屬任何機構之立場。

許照中 

六福金融主席兼行政總裁,從事證券業40餘年,曾任港交所上市委員會及政府委任獨立非執行董事等職務,現時亦是多家於港交所上市的公司之獨立非執行董事。

作者:許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