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與香港激戰連場!在亞洲四小龍中,星港在推動金融發展方面,向來不遺餘力,雙城一直鬥得難分難解,從早期的資管中心、債券中心、商品期貨中心以及新股集資中心等,無不寸土必爭,互不相讓,最新戰場已打到雙層股權制,亦即是香港的所謂同股不同權制。
香港在一四年拒絕阿里巴巴以同股不同權方式上市,阿里結果轉赴美國上市,但香港內部爭議至今未止。近日,新交所催谷雙層股權結構方案,動機顯而易見,是為未來新經濟企業上市作招徠,在傳統一股一權大原則下,為超越香港而提出更為寬鬆開放的上市門檻,正正是人棄我取,乘虛而入的最佳寫照!
天然資源稀缺,香港與新加坡不約而同以發展金融服務,推動知識型經濟作為城市長遠目標,各項全球競爭力排名中,雙城亦是勢均力敵,互有佔先。香港先天優勢是十三億人口的中國市場支撐;新加坡則以快狠準的政策扶持,全力匯聚錢財、人才,十多年前政府牽頭做白老鼠,今日資產管理行業已做到百花齊放,稅務優惠也吸引不少對沖基金把基地進駐星洲,成績有目共睹。
自金融海嘯爆發以來,環球經濟進入低增長世代,傳統產業黯然失色,唯獨資訊及高新科技行業一枝獨秀,俵俵者像華爾街股市,高市值股份幾乎被新興經濟企業所壟斷。
兩年前,本港監管機構拒絕阿里以同股不同權,合夥人制方式上市,香港失掉逾百多億美元的集資紀錄,甚至是之後一連串中國網企棄港赴美的上市商機。此時此刻,新交所突然提出雙層股權結構建議,相信是瞄準美國退市的中國網企,為同股不同權上市提供方便,搶佔香港先機。
亞洲市場傾向保守,中國、香港、日本及新加坡都禁止雙重股權結構。不過,為錢途着想,新加坡今次可算是豁了出去。早前港府高官倡議在港設立專業板,僅供專業投資者參與下,給新經濟企業上市結構提供彈性,相信是針對香港市場,在沒有集體訴訟機制為小股東權益包底下,引入同股不同權方式,平衡管理權與投資者利益的一個折衷辦法。
作為亞洲金融中心,香港若要保住「紐倫港」金漆招牌,固然要與時並進,倘若墨守成規,隨時會被後來者趕過,新交所的大動作已是警號,看來香港必須在保持金融競爭力與維護小投資者利益之間,作出一定程度的平衡妥協。